小镇驴巴
童年的天空
人间四月芳菲天
新聊斋二则
下一篇4 2019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小镇驴巴

□ 施光华 合肥
 

“天上龙肉,地下驴肉 ”,这是外地客人对故乡小镇特产驴巴的赞誉。

我的故乡小镇是驴巴之乡,远近闻名。相传隋唐时期,故乡乃水陆重地,一些商人的驮驴因长期役用衰老,常在故乡宰杀换驴,由此便有了驴巴这道名菜。

我小时候,常看见一些人家院子里散养着几只毛驴,它们或蹲坐休息,或站着吃草,或不停地在院內遛达,偶尔猛地发出一长串“嗯昂、嗯昂、 嗯-昂”的驴叫声,半条街人都能听到。田间地头、乡间小道和公路上,时常能看到被放牧和拉货的毛驴,“真是听惯了毛驴的叫声,看惯了毛驴的身影。”

这毛驴和人一样,也有老的时候。人老了,安享晚年。可毛驴老了,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卸磨杀驴”一词,也许就是人类特意为它们“订制”的。宰杀毛驴,大多由驴巴馆委托民间屠夫去完成。由于生计关系,大人们忙于上班或去生产队挣工分,一般很少有人去屠宰现场看热闹,看热闹的大多是孩子们,我也看过一二次,也未觉得太那个,既然人们都“好这囗” ,也只能”勉驴其难”了。

每至逢集的中午时分,便是驴巴馆最热闹的时候。附近十里八乡的农民三三两两挑筐担担,牵牛赶猪,推着粮车等,他们到小集镇买卖完毕后就直奔驴巴馆了。几个人围坐一桌,几碗散装酒,几包廉价烟,外加几大盘美味可口的驴巴,便是一顿丰盛的午餐了。他们呷着白酒,吐着烟圈,嚼着驴巴,山南海北,侃侃而谈。也许只有在此时,他们才忘却烈日炎炎下田间劳作的艰辛,忘却家庭琐事烦恼和种种不快,感觉到生活的享受和人生的美好。这种就餐现象,往往要延续一个下午,直至太阳西斜,才相互搀扶,踉踉跄跄踏上归途。

驴巴馆到了晚上,则又是另一番景象。屋檐下大堂內悬挂着擦得铮亮的煤油马灯,案板上摆放着许多大块色泽深棕,垂涎欲滴的驴巴肉,等待着客人们光顾。小集镇是区政府、公社、工商、稅务、学校和供销社驻地,居民数千人,故各家驴巴馆销售量可观,很晚时候才打烊。

我的舅舅在一家驴巴馆当大师傅,他卤制的驴巴以色泽纯正、肉质细腻、醇厚绵长、味美怡人,在当地小有名气。舅舅说,做事如做人,制作驴巴从切割分类、清洗消毒、入锅卤制等,手续繁多,程序复杂,光中草药就达数十种之多,这就需要高度的责仼心。他还说,违背良心的事情不能做,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其结果得不偿失,害人害己,会遭惩罚。

许多年过去了,小镇也经历了苍海桑田的变化,唯一不变的是,驴巴这项传统产业经久不衰,越做越大了。

小镇距包公出生地(注:石塘镇原名石塘公社,解集公社大包村是包公故乡,两公社同属石塘区所辖。撤区并乡后,俩公社分别划为石塘镇和包公镇)不足4公里,据传,当年包公将驴巴举荐为贡品,使小镇驴巴名扬天下。然自古至今,许多人对小镇驴巴可闻不可及,真正让人们及时方便品尝到驴巴美味的却是现代化网络。只要您在电脑鼠标上轻轻点击一下,快递员就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将包装精美的驴巴制品呈送到您面前。

我爱小镇驴巴,更爱为追求致富梦想而勤劳奋斗的故乡父老乡亲。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