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道
莫名其妙“被消费” 折射扫码有风险
滥用“后悔权”是失信的表现
将PUA这样的有害信息 清除干净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5月1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莫名其妙“被消费” 折射扫码有风险

□ 周家和
 

近日,高某在商场购物时,遇到称扫二维码就能免费赠送小礼品的推销员。她看到赠送的卡通杯子正是自己需要的,即用手机扫描了指定的二维码,填写了姓名、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回家后,她收到银行扣款短信,莫名其妙消费了588元,至银行查询后才知交易是在扫描二维码之后的5分钟,自己受骗了。(5月12日《法制日报》)

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购物、付款,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一点大家大多明白。所以日常在商店、餐馆等场所看到打印在纸上或者制作塑料牌的二维码,在需要扫描付款时,特别谨慎小心,在确认付款金额后再操作下一步。可对一些自称扫码免费赠送礼品的行为,往往会放松警惕,自认为自己没有开启手机付款功能,不会有“被消费”风险。可事实并非如此,高某的上当受骗就是例证。

笔者以为,不法分子就是利用了一些人对此警惕性的放松,加之贪小便宜的心理,将木马病毒程序嵌入到其生成的条码当中。如果有人一旦误扫了此类条码,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敏感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管是什么样的二维码,只要是陌生人的和来源不明的,就不要去扫,哪怕广告说得再好,促销优惠再多,送的礼品再贵,也坚决不要去扫。大家一定要保持应有的警惕性,千万不要贪图小便宜而轻易乱扫码 。否则,一旦发生个人资料信息泄露、自己莫名其妙地“被消费”后,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当然,要防止和降低扫二维码的风险,只靠群众的自我保护还不够,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二维码的规范认证管理,规范二维码扫码市场的运作,提高对二维码使用的风险管控。一旦发现利用二维码扫描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者,公安执法机关要依法严厉打击和惩处,不断净化互联网技术健康发展空间。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