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忘带身份证,找闪送员送到机场;想买生鲜、零食又懒得出门,找外卖小哥代买……近几年,同城配送市场日渐壮大,随着同城跑腿平台崛起,快递和外卖巨头也纷纷争抢这块“大蛋糕”。但这种花钱买时间的“跑腿”服务,目前还处于监管“真空”。(5月8日《北京日报》)
在“跑腿”行业步入发展快车道的背后,依然面临监管盲区的尴尬。作为一个新兴业态,“跑腿”服务没有得到具体的行业界定,也缺乏完善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条文加以约束。在工商部门注册时,有的地方将其登记为物流企业,有的则是归入家政服务或中介服务,究竟该由谁来监管、如何监管,很难说得清楚。
这直接带来跑腿行业准入门槛低、收费随意定价、服务缺乏保障等一系列问题。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18上半年中国即时配送市场监测报告》显示,34.3%的受访用户遇到过货物安全问题。其中,56%的用户遇到过货物损坏的情况,52.4%的用户遇到过文件、证件等重要信息被暴露的情况。
目前,许多跑腿公司都采取众包模式,社会人员进行简单注册后就能抢单配送。在遇到消费纠纷时,跑腿公司往往会以此推卸责任,致使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应有保障。今年1月,湖南长沙一位跑腿骑手拿着客户寄送的三部手机失联了,当客户找到其所属的达达公司长沙办事处,却被告知骑手和平台之间并没有雇佣关系,他们只能参照快递行业的办法,以配送费用的数倍进行赔偿一百元左右。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跑腿行业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势必影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牵头的《同城物流配送服务规范》已于去年7月立项,有关方面应尽快完善跑腿行业的法律制度和行业规范,厘清跑腿平台的责任和义务,将跑腿服务纳入监管体系。只有让监管也“跑”起来,与行业发展步调一致、齐头并进,跑腿行业才能行稳致远,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