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战役70周年前夕,我应邀来到革命老区皖南泾县,参加县党史办和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办的“纪念泾县解放70周年座谈会”。我是作为新四军老战士、李友白舅舅的亲属受邀的。当地县领导说,他们没忘掉,那一年是我的舅舅带领部队飞渡青弋江,解放泾县的。
李友白是舅舅的化名,他原名叫胡家睦,1919年生,芜湖澛港镇人,家境优渥。1937年,18岁的舅舅从芜关中学毕业,考取复旦大学法律系,却因日本人侵占上海,开不了学,遂辗转武汉、南昌。1938年1月,在黄诚、李步新引导下回到徽州岩寺,参加了新四军,同年3月入党。皖南事变时他因在芜湖执行任务而幸免,遂积极营救脱险的新四军战友,并搜集江南这边的情报送往江北白茆州。此后,舅舅奉调到苏中根据地,担任过如皋县委书记、地委特派员。1942年前后,曾执行苏中区党委书记粟裕的指示,打入伪军,发展了敌伪中将、34师师长施亚夫为特别党员,以伪军上校、34师司令部参谋的身份与施一起深入南京政府搜集汪伪在苏中、苏北清乡的计划,把情报报告给地委和苏中区党委,制订反清乡的部署。之后还成功策反该师起义,经粟裕和陈丕显批准改编为苏中民抗纵队,舅舅担任参谋长、党委书记。后又调到华中7纵87团,参加了七战七捷。正因为有野战军的经历,组织上派他来皖南协助指挥沿江支队,地委书记胡明交给的任务是带领主力部队寻找战机,打几个大胜仗,扰乱敌人江防部署,动员和发动群众,迎接大军过江。当时沿江支队有一个主力大队,辖三个加强连,每连有三挺轻机枪,一门掷弹筒。大队长全胜仁、教导员金德培。舅舅当时不满30岁,脚穿自己打的草鞋,带领部队爬山涉水。他对这里的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很熟悉,曾在这里建立党的组织,发展过很多基层党员,担任过芜湖地下县委书记。舅舅对这里的群众和山山水水有着特别的感情。
他和战友们依靠群众,指挥部队打龙门,攻新丰,迫使北贡里守敌举起白旗。又威逼青阳自卫大队在陵阳起义,改编组建了沿江支队二大队,任命了大队长吴举贤,副大队长陈文堃,教导员朱荣生。再出师拔掉焦村(太平)、宏潭(黟县)、郭村、乌石陇(太平)、夏村(石台)等据点,一路势如破竹。在准备攻打石台县城时,舅舅和沿江工委书记、支队政委孙宗溶在泾县陈塘冲迎来了三野渡江侦察大队章尘同志。后又得知大军当夜就要渡江了,部队在逼迫三里店守敌投降后,向南陵县城方向移动,准备迎接渡江大军,路上得到情报,敌192师正在往泾县方向溃退,可能会在泾县城负隅顽抗。这时,已传来江边隆隆炮声,部队群情激奋,决定追击192师,解放皖南重镇泾县城。舅舅指挥部队从田坊一路追击到孤峰,跨过青弋江,直逼县城。敌人往山里逃跑,留两个营守城,被我军一举消灭。泾县和平解放后,原泾县自卫团起义后接受改编,编为沿江支队三大队。此时,渡江战役已经打响,二野、三野大军已进芜湖城。不久,舅舅在泾县城里迎来三野首长谭震林、姬鹏飞、王建安,舅舅的老首长谭政委欣喜地说,这次过江顺利,沿江支队工作做得好,有力配合了大军渡江。
此后舅舅带领沿江支队三个大队的部队经芜湖到达当涂,与南下的部队会师,先担任芜当地委常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不久后又调芜湖市警备区接任司令员,后又改建制为警备处长。1958年,舅舅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海军系学习三年,六十年代初毕业后就担任海军工程部、舰船修造部、海军装备部主要领导职务,被军内誉为海军装备创建元老。1988年荣获中央军委颁授独立功勋荣誉勋章。1987年,舅舅从海军装备部顾问、海军科技委副主任职务上离休。
舅舅总结自己的一生:“我是皖南芜湖人,出生在五四,成长在一二九,战斗在大江南北,建设在人民海军,老了在小康社会。”他深爱家乡,思念战友,皖南事变五十年时他曾重返云岭,感慨家乡巨变。90岁后,他独自写作百万字《值得回忆》,留下了珍贵的党史、军史第一手资料。
我从小与舅舅就有着特别的感情。他在战争中身体受损,没有自己的孩子,我退休后到北京带孙子,他都习惯地叫我的乳名“大宝”。我崇拜舅舅,他虽身居高位,却保持军人风范,腰板挺直,清廉自律。我参加工作,他要我做到“三不”:不抽(烟),不喝(酒),不赌(牌);我结婚,他给我们16个字:志同道合、同甘共苦、互敬互爱、白头偕老。2017年,98岁的舅舅和89岁的舅母还拍了婚龄70年的“白金婚”照。他的回忆录封面上有他的一句话:“我在中国革命斗争事业中只是一个很小的螺丝钉,在党的领导下做过一点工作,都要归功于党。”记忆中,在任何困难情况下,他总是教导我,要相信党。
去年6月3日,99岁高龄的舅舅在301医院走了。舅舅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不思量,自难忘”。舅舅的叮嘱牢记在心: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