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是因为年龄的原因。
我们是怎么认识的,实在是记不清了。那时我十八岁,在县城中学读高三。而他已四十多岁,在我们学校大门旁边开了一家早点店,专卖面食。
因为不喜欢学校食堂的早饭,一般都是在早点店里买一点吃的。我记得尝了几家之后,感觉他那里要干净一点,所以每天早上都去他的店里,要4个包子,坐下来吃。他会免费送我一碗开水。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他很高大,也很胖,但很随和,是表面严肃、内心慈祥的那种。
不知怎么地,就和他一家人混熟了。混熟了之后,我的生活就方便了很多。他的店有个后门,离学校食堂很近,我就把餐具寄放在他店里,中午晚上放学先到他店里,拿着餐具去食堂买饭,然后再到他店里坐着吃。有时候赶上他们也在吃饭的时候,他会给我夹一点菜。
早点店一般都是从早晨忙到中午,午后基本上就是休息了。所以每次我坐在他店里吃晚饭的时候,他都要过来坐在我旁边,跟我聊天。
他是家里的精神和经济支柱,很会享受生活,他每天中午和晚上都要喝点白酒,菜却不挑剔。在他那里,我学会了“三鲜汤”的做法,就是在碗里放点盐,再滴上几滴猪油,撒上几粒葱花,然后用开水一冲,一碗“三鲜汤”就成了。那一年,我喝了很多次这种“三鲜汤”,在那个肚子里缺少油水的年代里,这种汤,显然就是美味佳肴。
上大学前没来得及跟他告别,到学校后给他写了一封信。他在信里把准备好的赠言抄给我,现在还清楚记得他在赠言里用了“我们的友谊”这个词。我看了,先是好笑,继而是感动。一个到中年的饭店老板,与我这样一个穷学生谈友谊,图个啥……
毕业我到合肥上班,就很少能够去看他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特别感动。那年我妹妹到县城去高考,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得知这一消息的,一直守在自家店门口不停地问路过的考生,问她们从哪里来,是不是我的妹妹。最终居然真让他找到了我妹妹,请她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并一再叮嘱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尽管找他,他说我是你哥哥的朋友。
后来他搬离了县城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继续他的面点生意,便失去了联系。
那一年的五一,我开车回故乡。忽然很想他,然后按照他过去给我介绍的他的原籍一路找过去,在镇上第一家商店门口下来问店主,知不知道这个人。店主说你问巧了,他是我乡下侄子的岳父。我很振奋,感觉重逢就在眼前了。然而,店主接下来的话让我手脚冰凉。店主说他已经去世了,因为胃癌,一年前走的。
到今天,每每想起他来,感觉还像是昨天,那么鲜活的形象,仍然在眼前忙碌。我始终想,世上这样纯洁的忘年交友谊是很少的,我珍惜和怀念这份感情,更加怀念我的这位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