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能否乘坐网约车 不宜一刀切
非常道
不能让城市雕塑 成文化败笔
莫将“智能校服”硬往学生身上套
微声音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3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莫将“智能校服”硬往学生身上套

□ 胡建兵
 

把芯片集成在校服之中,从科技角度来讲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但是如果这个芯片包含学生身份信息、家庭信息、学籍信息真的让人有点毛骨悚然。用智能校服监控学生不但存在法理争议,同时也是学校懒政表现。(3月1日《检察日报》)

根据报道,这种“智能校服”全天候监测学生的一言一行,收集学生的敏感数据,侦测学生上课是否打瞌睡等,显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未成年人同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使用智能校服,其隐私权必然被侵犯。这种全面监控与培养人格健全、自尊自爱自强自律自信的公民之教育理念是相冲突的,是一种简单粗暴而懒惰的教育方法。

对智能校服,无论是从生产、购买,到使用、监管等,都没有法律加以明确。可见,就智能校服涉及的有关信息安全的标准与规范,尚未形成共识。如果侵犯学生的隐私权,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平台收集的敏感数据如何保护、谁来监管等问题也很难说得清楚。未成年人同样有独立的人格尊严,需要法律法规实现保护。在智能校服问题中,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保障必须得到充分考虑。学校和监护人既负有教育责任,同样也有保护被监护人隐私权不受侵犯的责任,尤其不能以教育的名义侵犯。

监护权与未成年人隐私权无疑都有其界限,不能以监护权剥夺未成年人隐私权。孩子不是囚犯,尤其到了青春期,不应用控制的方式直接授权家长用主观意识过度干涉其生活,激发逆反心理。万物互联时代,对学生的监管已十分方便,学校每个班级都建了微信群,学生一有问题,老师和家长之间联系和沟通十分方便,根本不需要用“智能校服”来管理。有关部门迫切要做的,就是如何给学生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不要把学生手脚束缚住。当学校、家长和生产商可能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就需要政府和社会介入,对智能校服的生产和使用进一步做出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切莫将“智能校服”强穿在孩子身上。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