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来过福建的人,都见识过当地一种散落在街头巷尾,尤其是在居民小区小吃店里的美食——福建扁食。扁食的俗称有很多,北方归于饺子或水饺一类,广东一带纳入馄饨的范畴,而在福建习惯称之为扁食,并且还是沙县小吃中主打招牌之一。
饺子的皮是圆形的,而扁食皮是梯形的。因此在福建饺子和扁食是分属两种不同食物,尽管二者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同时,因台湾和福建之间的地缘关系,这种梯形外皮的食物在台湾地区也称之为扁食。
来福建街头小吃店吃上一碗扁食,你就会听到有关扁食的传说:一说是“医圣”张仲景,为济世救人“冬至舍药”而发明的,原本产生在河南,后由于河南人大举迁移至福建,便带来了这种扁食的做法,这是客家版本。另一种说法是,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却怕油腻,令厨师在肉中加菜,结果炸氽不能成型,厨师灵机一动,用面皮包了水煮。唐太宗甚为满意,以后这种做法在民间就流传开了。
不管哪种传说可信度较高,都反映了福建扁食是舶来品,经过福建当地人不断改良,迎合本土特色,与北方的扁食或饺子又有着诸多不一样。福建扁食的独特之处在于肉馅,传统做法是用槌敲打而成,同时皮一定要是面皮。“打肉”是一门技术活,一般取生猪新鲜腿纯瘦肉,不得下水,制作不过午,将腿肉去除筋膜,顺肉纤维横切成较大块状或条状,放在木墩上用木锤敲打,敲打时要掌握关键技巧,即将瘦肉竖打,这样可保留肉纤维中水分,直至烂如绵、粘如糊,然后加适量小苏打水、盐、味精,用筷子搅成糊状。包扁食的皮用面粉和少许碱水,打成薄皮,每张切成长条块,每个扁肉仅桂圆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状。扁肉汤以猪骨头在温火中熬出清汤,将扁肉放入清水锅中煮开,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篱捞起,放入有酱油、新鲜猪油、味精和其他佐料的碗中,冲入沸清汤,撒上香葱即可食用。
福建扁食具有味脆、嫩、香、甜的特点,入口爽脆,满嘴清香,与北方的馄饨和其他地方的扁肉口味又不大相同,故而在众多扁食中独树一帜。正因为福建扁食的认可度较高,深受大众喜爱,如今福建涌现出了阿肥发扁食、妙香扁食等知名品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加盟连锁店,在福建各地比比皆是。在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福建扁食尤其受工薪族青睐,方便省时又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