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身边充斥着许多如智能摄像机、电视盒子、智能打印机等智能设备,但这些设备大多存在安全隐患。360安全大脑对50余个品牌近200种不同机型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与分析,发布了《典型IoT设备网络安全分析报告》,报告显示,一些常见漏洞可轻易导致IoT设备丧失控制权,任人摆布,其中摄像头成为“最不安全设备”。(11月29日《北京青年报》)
此前就有专家提醒,目前市场上的物联网设备,至少一半都处于“裸奔”状态,存在安全漏洞极易被攻击。所以,保障用户使用智能设备的安全,生产厂家须履行好主体责任。比如,一方面技术上必须跟进,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安全漏洞,这是保障智能设备安全使用的基础;另一方面对用户隐私及产品相关数据须合法采集、合法使用及妥善保管。
另外,完善的市场监管是保障。比如,定期升级系统或给漏洞打补丁,是确保IoT设备安全性的重要举措。但是这不能仅寄希望于厂家的自觉行动,一方面监管部门应督促产品上市前首先应与专业安全厂商、安全机构合作,进行充分的安全检测,建立产品更新机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有必要常态化进行抽样检测与分析,以确保智能产品安全性能。
再者,用户的防范意识不能缺失。上述报告就显示,用户的不安全使用行为包含不修改默认密码、设置弱密码、不升级打补丁、安装过多插件等。对此,至少应养成以下三个习惯,一是密码设置上,不仅要增强复杂性且应该定期修改;二是定期升级系统或给漏洞打补丁;三是需谨慎安装插件,即便安装插件也应通过官方渠道。
同样,更须让法律的刚性体现出来。专家介绍,从法律角度看,智能家居设备被破解,导致用户的信息被分享售卖,主要是侵害了用户的隐私权。《民法总则》《刑法修正案(九)》《侵权责任法》《网络安全法》等,都对公民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对此,就须让不法智能设备厂家以及窃取用户隐私的不法分子得到依法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