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首都伦敦的闹市区,有一座热闹繁华的“中国城”。虽然面积不是很大,却也和位于其他国家的华人集居地一样,洋溢着十分浓郁的唐风龙韵。在这次英伦之旅中,我们就曾实地体验了一把。
人说伦敦的“中国城”是一个“华人的世界”,这话还真是一点不假呢。来到“中国城”,不仅能随时随地看到似曾相识的华人面孔,就是这里的建筑和装饰也具有明显的中国风,令人感到非常亲切。你看,在“中国城”的主入口处,就矗立着一座巍峨壮观、金碧辉煌的中国式牌楼。它雄踞路口、横跨街道,比两层楼还高,飞檐翘角、恢宏轩昂,描金绘彩、气势不凡。牌楼门楣的中部,篆书的“中国城”三个汉字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在“中国城”的另一条街道的中段,也竖立着一座中国风格的牌楼,两侧高大的立柱上张贴着长长的红对联,柱顶上分别插着英国的“米”字国旗和中国的五星红旗。在横空的门楣上,悬挂着一块长方形木匾,上书”伦敦华埠“四个楷体大字。原来,伦敦的“中国城”又称“华埠”。漫步徜徉在“中国城”内,几乎没有看到什么高层建筑,大多为红砖砌的两层楼,虽为西式建筑,但一家家店招却是汉字,个别商家的店名则是中英文兼而有之。有的店门口还挂着中国式宫灯,或摆放了石狮。不少店铺的楹柱上都有汉字对联,大门上贴着财神爷画像。来到“中国城”的顾客,仅需瞄一眼店铺的色彩与装潢,便可知道店家是做什么生意的。
在“中国城”的大街小巷里,卖中国货品的商店鳞次栉比,电影院、歌舞厅、理发店、门诊所、照相馆、书店等一应俱全,当然还有一些游艺厅、酒吧、网吧......除了少数店主是外国人外,差不多都是由华人经营的。“中国城”还设有专卖中国各地土特产的商店,不仅能购买心仪的中国食品,还能买到英国人叫不出名字的新鲜蔬菜,因而特别能吸引广大华人和“老外”们。
生活在“中国城”里的人,有不少是来自我国的香港,也有一些是从上海、福建、江苏、河南等地来此落脚谋生的。旅居英国的华人,对祖籍国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们不仅有爱我中华的赤诚之心,而且始终传承着中国文化和风俗习惯,因而“中国城”被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伦敦的“落脚点”。别的不说,就说中国话吧,一直是这里的通用语言,不少华人只要见到来客是中国人,往往一张口就说起了家乡话。啊呀!还真的像张明敏先生所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还是中国心”呢。
犹如“狼行千里都吃肉”一样,中国人无论身处何地,最喜欢吃的还是中餐。眼下,已有数十万华人旅居英国,生活在伦敦地区的就有好几万人。为适应他们的需求,“中国城”内开了百十家以经营中餐为主的大小餐馆,推出的菜肴大同小异,全都是中国风味的。听说顾客无需花费太多的英镑,就能品尝中国各个菜系的传统佳馔。因此,不仅华人爱来光顾,不少白人食客也喜欢来此一饱口福。有一阵子,英国人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兴趣,也试着吃兰州拉面和北京炸酱面等特色小吃。一些中餐馆老板发现了商机,就纷纷增加了面食经营。没想到虽然店门外在大排“长龙”,可就是赚不到多少钱。原来啊,英国人受其传统文化的影响,连吃面条的方式也遵循古训:不能发出声音,只能将面条一根根挑起来慢悠悠地送进嘴里,再拿起汤勺一口口地喝汤。他们的“绅士风度”倒是十足了,却没想到活活地耽误了人家做买卖的时间。怪不得我们逛了“中国城”的好几条街,愣是没见到有卖兰州拉面的,也没有看到卖北京炸酱面的呢!
午饭时分,我们来到“中国城”牌楼附近的“旺记餐馆”。大伙举步登楼,一位面目清秀、身材苗条的姑娘微笑着迎了上来。她操着浓重的河南口音,很客气地说:“先生,你们好!欢迎光临,请到这边就座。”接着,她端来一壶热茶,麻利地给我们每人沏了一杯,还彬彬有礼地说了一句“先生,请用茶!”话虽不多,却给了口渴的我们别样的温暖。趁着饮茶的工夫,我环视四周,但见朱红色木柱擎撑的餐厅内,垂吊着5盏大红宫灯,墙上挂着一幅北京颐和园的风景国画,还有青岛贝雕工艺画等,其他陈设同国内的中餐馆也没有什么两样。随手翻开放在餐桌上的中文菜单,我新奇地发现,该店的菜肴都从“1”到“100”编了号,即便是“老外”来点菜,只要报出数字,服务生就知道客人想吃什么菜了。哎,你还别说,他们为顾客着想还真的很周到呢!更令我惊奇的是,这家同时能接待五六十个人就餐的中餐馆,仅有两三个服务生。我们坐定不一会儿,一道道中式菜肴便依次放在了面前。嗬,白斩鸡、糖醋鱼、香酥脆皮鸭、古老肉、软炸大虾,以及绿豆芽、炒菜苔等,还有鸡丝银耳汤,好一桌既丰盛又可口的午餐呀!餐后,店家还请我们品尝了新鲜的桔子和白兰瓜。就在我们准备起身离座时,那位姑娘陪同她的河南籍老板,又走过来与我们话别:“你们吃好了吗?照顾不周,请各位先生多多包涵!”
漫步在异国他邦的“中国城”,不仅置身于耳熟能详的“家乡环境”,还受到了同胞们的热情接待,一种“宾至如归”的感慨,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