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昌莲
时
事乱炖
伏天高温集中,全国掀起一阵“降温公益”风,北京街头首个“爱心冰箱”上周现身东大桥地铁站外,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和交警免费提供西瓜和冷饮。爱心冰箱发起团队称,目前已有不少市民联系想要捐水,他们会在北京街头设立更多“爱心冰箱”,帮助辛苦的劳动者度过炎炎夏日。(7月30日《北京晨报》)
事实上,“爱心冰箱”式的公共纳凉服务,此前各地随处可见。比如,有的地方允许市民在地铁站“蹭凉”,有条件的城市开放了防空洞,供市民避暑。一些用工企业,从各个方面对农民工实施“高温关怀”,如给农民工宿舍增加电扇,免费向农民工提供降温饮品和防暑药品,极端高温天气下,临时停工应对酷暑,等等。这些人性化的服务措施,向社会传递了阵阵“温暖”的凉意。
可见,推出“爱心冰箱”,体现了城市“凉心”。换言之,推出“爱心冰箱”,是公共纳凉服务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也在用这种示范的方式提醒用工单位,高温天气下,要体现对在岗员工应有的尊重和关怀。尤其对于那些需要员工在室外从事露天工作的用工单位来说,一定要从具体的工作流程编排、工作细则实施等方面,尽量多为员工们考虑。比如,调整工作时间,避开最高温作业,在保证员工不被高温所伤的前提下,保证企业生产环节和经济效益不受影响。
对于公共服务来说,优美的环境,荫凉的条件,是赢得人们信赖的前提。比如,在无法使公交车都变成空调车的情况下,在车上多装几台电风扇,放几桶冰块;一些餐馆饭店,在客人到来之前就把空调打开;至于商场超市,除了供应冷气外,再添置一些可以坐下来休息的设施,为遮阳的人们提供方便;有条件的城市,可以将防空洞开放,变成市民们免费纳凉点,供一些困难市民随时入内避暑。特别是,农村的降温同样不容忽视,有关部门应给予农民高温下的防护进行指导,组织卫生部门及时向农民们讲解消暑知识、保健常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