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二手物品交易的跳蚤市场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然而,看似双赢的交易方式背后却隐藏了不少“坑”:卖家故意引导买家脱离平台交易实施诈骗,买家收货之后找借口向卖家恶意砍价……究竟是买卖双方诚意不够、还是平台本身存有漏洞?二手交易平台又有哪些陷阱需要警惕?(7月23日新华社)
二手物品交易盘活闲置资源,让卖家可以将闲置资源转手他人,减轻自身包袱,又能赚钱,买家也能通过相对较低的价格买到自己心仪的物品,二手物品交易还能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公共利益。
但线上二手物品交易却存在一些乱象,如在二手物品交易过程中,买家卖家都可能被坑。一些卖家会进行虚假宣传,把自己包装成“发烧友”“旅游爱好者”“大学生”等良好形象,借此取信于人,实际上却出售一些假冒伪劣的二手物品;而一些买家也对卖家进行欺骗,如买家收货之后找借口向卖家恶意砍价等等。
二手市场买卖双方尔虞我诈、“相互伤害”,这样的现象较为常见,暴露了二手市场的混乱失序,这背后也是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所致。
对此,要破解二手市场买卖双方尔虞我诈的“混战”局面,就需要完善买卖双方信誉评价体系,要让买卖双方能够进行相互评价,对于有欺诈行为的卖家或买家,要能予以惩戒。而无论买家或卖家,当权益受损时,要能积极维权,可以向平台、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组织投诉。而平台也要尽好主管责任,监管部门也需加强监管,要把二手交易市场引入正轨。
要保障好交易双方的权益,要强化平台经营者的责任,这不仅适用于二手交易市场,其他的线上交易平台,也是如此。需要平台经营者、监管部门都能守土有责,也需要买卖双方多一些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能够守好各自的权利边界,用法治来破解这种互害模式,这些乱象才能得以消除,网购环境才能得以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