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全国首个‘蚊子出没预报’发布”的消息在网上热传。记者了解到,该预报由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和中国天气网推出,综合分析气象要素和蚊子生长环境特点,将预报等级分为较少、正常、较多和多四个等级。相关专家介绍,“蚊子出没预报”具有一定创新性,蚊子密度也受多个因素影响,包括气温、降水、环境和人群数量等。(7月9日《北京青年报》)
老百姓常说,隔行如隔山。笔者以为,一个专注气象服务的部门对外发布“蚊子出没预报”,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了,因为这不仅偏离了他们的专业,更是与当前全社会大量倡导的“工匠精神”相背离。换句话说,气象服务部门应将主要心思和精力专注于气象分析和服务上,为百姓提供更加详实更加丰富更加可靠的气象信息,在减灾防灾等方面发挥更好更积极的作用,而不能剑走偏锋将心思放在博人眼球上。
事实上,这个“蚊子出没预报”发布后,就引发网友热议,然而其对百姓生活的指导作用反而被放到了一边。而且,笔者查询所在地区蚊子出没情况,虽然是“较少(无所畏惧)”等级,但出门时由于忘记给孩子进行防护,回来后孩子身上被蚊子叮了好几处。这似乎也说明,即便是蚊子再少,对单个个体来说,也有被叮咬的可能性,而绝不会出现“无所畏惧”的情况。
虽然相关专家表示,“蚊子出没预报”具有一定创新性,然而在笔者眼里,任何背离其专业的创新都是不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更何况,该预报自身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那就是蚊子数量多寡不仅仅在于气象因素和蚊子生长环境,还与卫生状态、天敌多少等有着直接关系。即便是气象因素适宜蚊子伸张,但如果当地爱国卫生运动搞得有声有色,及时消除掉蚊子赖以生存繁殖的污水、水坑等,那么蚊子数量就可以大幅减少,蚊子对百姓身体健康的危害也会降低最低。
“蚊子出没预报”,不是不可以有,但其发布者不能亦不应该为气象部门。气象部门不能打着创新的旗号,发布那些与职责无关的预报,种了人家的地却荒了自家的田,这是百姓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