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成都及四川多地暴雨,随之倾泻而下还有各种与暴雨相关的信息、图片及视频,不少谣言也夹杂在了这暴雨的信息洪流中,由网络扩散而出。其中在朋友圈传的最猛,一个是“成都绕城高速双流北被淹没”的图片,另一个是“德阳火车站广场被淹”的图片。但很快,官方辟谣称这是老照片,与今次暴雨无关。(7月3日《华西都市报》)
现在,有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只要突发大雪、暴雨等天气,甚至在雪片、雨滴落地之前就会在朋友圈里率先“疯传”。为此大家常常调侃:雨和雪都下到朋友圈里了。这其实就是典型的互联网社交生态使然,人们对于可能引发关切的事物与现象,首先想到的就是“晒一晒”。然而,这其中有人晒的是真图,有人晒的却是假图。
不难发现,那些造假传假的始作俑者除了少数是处心积虑为之外,可能大部分都是一种恶作剧心理或是单纯为了寻求刺激,还有的则是单纯地从众和跟风。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心态和动机,这种做法都十分不妥,且涉嫌违法违规。正如警方提示:编造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情节严重者可能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笔者以为,在旗帜鲜明地反对任何形式的传播虚假信息行为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在这之后人们对于灾害信息公开和对防灾减灾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关切与焦灼、疑虑之情。排除各种恶意传谣的心理,从很大程度上正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逢雨必淹”、“雨过成海”现象,以及一些小区停车场被淹状况,还有因雨灾而引发公共设施漏电致人死亡的事件,才导致很多人面对暴雨等突发恶劣天气成了“惊弓之鸟”,才会对各种“暴雨成灾”的虚假信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进而进行转发和散播。
可见,要治理“逢雨生谣”的问题,除了要加大宣传引导和谣言打击力度,推进雨情、灾情信息公开,及时有效辟谣外,还是应正视公众的各种合理关切与担忧和焦虑心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立并巩固人们对公共设施质量和应急能力建设的信赖,给公众以信心,才能更好地消除谣言滋生、传播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