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旧事
独具特色的中国时间文化
回想父母挑银水
三代人的“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8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独具特色的中国时间文化
——评《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程 凤
 

宇宙洪荒,斗转星移,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古老文献中,就在探索太阳、月亮、北斗、二十八宿和地球的关系,试图掌握岁月更替、季节变换的规律。到了距今2156年前的西汉前期的《淮南子·天文训》,完整、科学的二十四节气终于全部完成。安徽大学陈广忠教授是我国研究《淮南子》的专家,新著《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一书翔实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知识体系,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深厚文化内涵。全书图文并茂,雅俗共赏;资料丰富,科学准确;构思新颕,独具特色。

《淮南子》是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门客所撰写,胡适称之为“绝代奇书”。其中的《天文训》,是中国历史上专门记载天象、历法的篇章。刘安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科研团队的观测研究,首先完成了“二十四节气”体系的编制。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安把《淮南子》献给朝廷。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二十四节气被编入《太初历》。颁行全国,影响亚洲和世界。从此,二十四节气与人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到百姓的生存发展,进而构建起了五彩缤纷的节气文化。

对于艰深的文字,陈广忠引用高诱《淮南子注》、王念孙《读书杂志》《夏小正》《鹖冠子· 环流》《史记 ·天官书》等多种文献,进行解读,并译成白话:“两维之间91 5/16 度,北斗斗柄日行一度,十五天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就是二十四节气。斗柄指向子位,那么正是冬至,相应的是十二律中的黄钟。”晦涩难懂的原文,显得明白晓畅。

二十四节气中的每五天,分为一“候”,共分为72候。每“候”对应的动物、植物、气象等自然现象,就是“物候”,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立春”第一候“东风解冻”,“春分”第二候“雷乃发声”,第三候“始电”,是关于气候的;“立春”第二候“蛰虫始振”,第三候“鱼上冰”,“谷雨”第二候“鸣鸠拂其羽”,第三候“戴胜降于桑”,是关于动物的;“雨水”第三候“草木萌动”,“小满”第一候“苦菜秀”,第二候“靡草死”,是关于植物的。中国古代对候应的总结,比西方的物候学要早一千多年。这是中国先贤“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产物,它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思想结晶。

本书的重要创新,是第一次指出了72候中的5处失误:“鹰化为鸠”“田鼠化为鹑”“腐草化为蚈”“宾雀入大水为蛤”“雉入大水为蜃”。陈广忠详细地进行了考辨,指出了失误的原始记载,出自《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而《淮南子·时则训》加以沿袭,以致误解代代相传。本书既肯定了前人的重大贡献,又细心地厘清了混入的泥沙,充分显示了它的厚重学术价值。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今农事的指南,也是古代治国体系的重要一环。它构建的以天、地、人为核心的时间文化,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在每个节气下面,设立“民俗”“节庆”“民谣与诗词曲”“饮食与养生”等栏目,展示了古代节气体系的丰富内涵,形成了多姿多彩各民族的节令、时令文化。古代非常重视四“立”、二“分”、“二至”。在四个季节开始的一天,古代帝王带领文武百官,到郊外举行祭祀,祈求年内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因此才有了北京的“天坛”“地坛”。普通百姓也按照节气举行祭祀、庆典、娱乐等文化活动。比如冬至,人们保留吃饺子的习俗。立春时,民间有迎土牛、鞭土年、浴蚕神等迎春活动。雨水节气时,有些地方有“回娘屋”“接寿”等向娘家父母、岳父母尽孝道的习俗。清明节气,春分和煦,扫墓祭祖、踏青郊游,至今传承不衰。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非遗名录”,这是令国人感到自豪的文化事件。保护和传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