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该对“4年被救助234次”说不
乐见顺风车规范“参与春运”
婚姻消费补贴不能只盯着“钱”看
微声音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8年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制度该对“4年被救助234次”说不

▋夏熊飞
“穷游” 王恒/漫画
 

1月29日,“穷游者”孙永(化名)在网上火了。孙永在1月24日被杭州警方救助,随后被民警送到了救助站。但就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登记后发现,约4年时间内孙永在全国一共被救助过234次。昨天,记者了解到,孙永现年27岁,甘肃人,出去游玩花掉自己的钱后,没办法就去救助站。(1月31日《北京青年报》)

“穷游者”孙永在网上火了后,不少穷游爱好者纷纷表示,“这是驴友被黑得最惨的一次”“这分明是流浪乞讨,而不是穷游”。救助制度的本意是对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可不曾想制度的善意却被孙永这样另类的“穷游者”利用,成为他们不切实际,却还想实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愿望的投机取巧捷径。

笔者以为,“4年被救助234次”之所以会上演,固然有制度的人性化与温情使然,但救助制度存在的漏洞也显而易见,且正是这些漏洞的存在,给了孙永们“碰瓷”救助制度的机会。“碰瓷”救助制度若频频上演,危害不容小觑。

首先,这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与挤占。救助资源是有限度的,孙永们频繁被救助,必然会挤占其他真正需要救助者的资源;其次,容易形成误导,刺激其他人效仿孙永们的行为。以为靠着救助制度就可以“行万里路”,最后难免进一步造成救助资源的浪费;此外,对孙永们本人其实也是种伤害。尽管他们达成了免费“穷游”目的,但或许正是救助太容易获得,纵容了他们的好吃懒做。如果“碰瓷”救助制度一开始就无法轻易成功,孙永还会把将近4年的时间都花在所谓的“穷游”中吗?尽管救助站也很无奈,但不得不说它们在无意之中助长了一批“懒汉”的养成。

对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堵上救助制度的漏洞,例如修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对接受救助的频次作出更明确的规定,或者各地建立联动机制,对恶意蹭救助者说不。总之,绝不能让制度拿被救助234次的肆意“穷游者”没办法。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