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土月饼
永恒的那束光
徽系青春
母亲的桂花糕
下一篇4 2017年9月2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家乡的土月饼

□赵柒斤
 

小时候第一次吃到的一个整月饼,是改革开放初本地作坊生产出来的土月饼。当时,它虽是家乡价格最贵的一种月饼(8毛钱一个),可我却对它响亮的大名“定坤”非常困惑:一枚直径只有⒋5厘米、厚度3厘米多一点且没装任何饼馅的纯素月饼就能“定乾坤”?

后来才明白,这种带着“文革”遗风的命名,并不是作坊老板信口开河乱叫出来的,而是根据史载大明王朝开创者朱元璋“中秋月饼传信息,大年三十杀鞑子”的典故起的名。依此典故,称月饼“定乾坤”也无不妥。同时,我还觉得小时候吃的“定坤饼”也是照着曾给朱元璋传过信息的月饼模子“托”出来的,所以它很土气。一般都是散放在商店铁皮食品箱里,现卖现包,售货员把4个月饼码在废旧报刊纸上,七折八卷就完成了“包装”。不用秤,4个就是500克。

我六七岁的时候,中秋节的早上,父亲叫醒我们兄妹后,就分发月饼到人头,一人一个。拆开两包月饼,无需挑拣,个个几乎厚薄一样、大小一致,都是土里土气的白中夹少许浅黄色的一团,月饼最外层上面也没什么“金丝绿线”和“胭脂红章”,仿佛就是来自几百年前的朱元璋时代。

这种土月饼,既没有苏式月饼的华丽,也没有广式月饼的味杂。我估计生产这种月饼的工艺很简单,就是用冰糖块和在面粉里蒸熟后,再放进煮熟的面粉皮上滚几滚就成了,因而“定坤饼”仅有“香甜唇舌”一种最原始的口感,虽然与现在市场上那些包装精良、面相好看、馅料丰富、口感繁杂的月饼是没法比的,但它确实能填饱肚子,一个月饼吃下肚就能让大人们省了一顿中餐,这大概是现今任何一种“高档月饼”也无法做到的。不过,它的好处是它饱满实诚、唇舌满足、不油不腻、味道单纯,尤其是经放,只要保管得当,一个月饼留个把月时间拿出来照样能吃。由于当时作坊制作饼皮的技术不过关,“粘”在饼上的皮由里到外一层比一层松散,总一层一层地往下掉。用贾思勰那个时代的话来说,最外一层的饼皮却有“脆如凌雪”的口感。因此,食用“定坤饼”,需要辅助工程。大人们总习惯用一只手在嘴下面接饼皮,然后把饼皮往嘴里倒;而我们干脆就在嘴巴下面放一个饭碗或一张干净的纸,吃了饼心再舔皮。年纪大的、牙齿不好或不喜欢甜食的人,往往真的用开水把“定坤饼”连皮带馅泡化、稀释成又香又甜的“麦乳精”后直接喝进肚子。所以,对家乡的父老乡亲来说,这种月饼也是亲朋之间礼尚往来最贵重的中秋礼品。然而,随着高档月饼市场的“兴旺发达”,10多年前,家乡自产自销的这种“定坤月饼”便彻底销声匿迹了……

如今,父母常把“定坤月饼”当成美食念叨,这说明月饼乃至美食是没有统一标准的,它是有个性的、是体验式的,每个不同经历、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口味感受的人,都有自己心仪的美食。同时,也反映出美食是离不开环境、时节、朋友、亲人和心境等的。也可能,在父母及老乡们的眼中,月饼之所以谓之月饼,确与朱元璋及“明教”有关。据史料记载,明教并非像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所写的那样可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而是视“食荤为魔”。由此断定,最早的月饼肯定是素的。所以,吃没有一点荤腥味的“定坤月饼”有可能才是传承中秋节的风俗……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