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强(化名)的父母最近很烦恼,因为16岁的儿子没有考上高中,一心想去外地“闯一闯”,父母劝他复读,他却说自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说自己看到父母就烦。孩子这是怎么了?在心理医生的诊室里,小强父亲的眼圈红了。
案例: 暴躁的男孩想离开家
在父母的口中,小强的学习成绩不太好,他想去外地的目的就是想脱离父母,说看到父母就烦。
其实整个初中阶段,小强就已经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没有耐心去解决问题,自控能力也特别差。
小强的父亲平常对他管得很严,一犯错误就打骂他,小强跟父亲的关系也特别差。“我也不想这样,但他平时喜欢跟那些坏孩子在一起玩。”小强的父亲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以前当兵,小强一直在妈妈身边,妈妈又忙着做生意,对他生活上关心得不够。
“他是在六年级时跟一个坏学生玩,开始变坏,后来成绩下降了,他爸爸狠狠地打了他,从那以后他就跟他爸爸关系变得很差。”小强的母亲说。
与父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母亲对他的大小事情则都包揽下来,从来不让他做家务,以致他自理意识比较差。
“孩子话不多,不愿意跟我们沟通,跟他爸爸更是已经一年没有讲话了。当他爸叫他的时候,他装着没听见。他还曾经当面跟他爸爸说,‘你是哪一个?我不认识你!’”说起这些,母亲也很伤心。
现在的小强脾气坏、有暴力倾向,喜欢跟别人打架,甚至会跟父亲对打。以前小强只是听不得父母骂他,现在已经发展到只要父母一开口,他就说“闭嘴”。
分析:
多重因素让孩子觉得不被接纳
在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专家夏海森看来,小强目前存在的症状主要是情绪问题,表现为心境不佳、情绪不稳,愤怒、偶有冲动行为,病情已经到了需要及时就医治疗的程度。
“其实孩子是不会无缘无故变成这样的,他的心理状态形成和很多因素有关。”夏海森分析说,小强自幼父亲因当兵不在身边直至7岁左右,缺乏来自父亲的关爱和教养;而在父亲回归以后对待小强的缺点与不足没有更多的理解、包容和引导,却采用了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法,这更加加深了小强对父亲的不满。
与此同时,母亲对待孩子生活上大小事情多采用包办的方法而在孩子心理的照顾和安慰相对缺乏,常忙于生计而将孩子置于一边,长此以往养成了小强沉默寡言、不与父母沟通的性格。
“孩子需要的就是表达、理解和倾听,尤其是父母的接纳,即使是做错事情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做错了事情不敢告诉父母,害怕父母会生气或嘲笑,就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得不到接纳、安慰的缘故。”
提醒:陪伴孩子快乐成长是父母的必修课
“为什么人家孩子都好好的,我家孩子就不行呢?我只是想让他好好念书考个大学,将来能找个好工作而已,不用像我们一样没什么文化,只能卖苦力讨生活。”小强的父亲很郁闷。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定位容易会超过孩子本身所能达到的程度,所以对孩子学习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的期望是否符合孩子的自身发展的规律及自愿显得尤为重要。”
夏海森提醒,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于孩子未必是明智的选择,爱护、陪伴、引导并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才是为人父母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和职责。
而父母、老师的心中也往往容易会给孩子一个简单的定位,即好孩子与坏孩子。可一旦孩子被定位在不受欢迎的坏孩子范畴内,而自身在面对诸如学习方法不足、懒惰、畏惧困难、懈怠等问题的时候又得不到父母及老师的有效帮助时,便会容易自卑、自暴自弃,而在所谓坏孩子群落中采用非常规和理性的方法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平衡。“其实每个孩子某些优秀的品质除了天生一部分之外,更多的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关爱、引导、宽容和鼓励。”夏海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