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是哭,唱是唱,能把哭和唱结合起来,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这是家乡流行的一种传统习俗。所谓哭唱,就是在哭诉的过程中,听起来像唱一样,措辞间抑扬顿挫,带有音乐的旋律和节拍,似哭非哭,似唱非唱。
在一般情况下,哭唱在两种场合出现较多:女儿出嫁和丧葬时,但这两种哭唱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女儿出嫁时哭唱是悲喜交加的,这时需要注意把握好调子,不能全部按照悲伤的情绪来哭唱。常常是母亲唱主角,内容都是对出嫁女儿的思念、关心和忧虑,把心中所思所想全部哭唱出来,似传统戏剧里的哭腔,但又不似哭腔那样的呆板和做作。女儿只是个配角,根据母亲表达的内容做些迎合。站在旁边的人也会时不时地劝上一句:“别难过了,都养这么大了,还能养一辈子吗?”“放心吧,自己会过好日子的……”母亲在众人七嘴八舌的劝说中,顺势而下,止住哭声。这时的哭唱只是传统习俗的需要,如果哪家女儿出嫁没有人哭,会遭到村民们的背后指责。再说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有什么好哭的呢?女儿出嫁了,又不是泼出去的水,常回家看看不就行了。
丧葬时哭唱的语调是悲伤的,哭唱人根据自己情感的起伏变化,声音时高时低。一哭三唱声凄厉,一唱三叹裂心肠,听起来哀怨凄婉,如泣如诉。还有少数人情到深处时,甚至会选择一些夸张的动作做衬托,捶胸顿足、击掌拍腿、以额击地。哭得撕心裂肺,唱得沙哑闷声,相劝的几个人拉都拉不住。而且哭唱与动作之间相互交融,自然衔接,像决堤的水一泻千里,顺畅淋漓。此时,哭唱人从内心世界所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具有极强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流动的空气仿佛也停滞下来,弥漫着一股悲伤的氛围,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
别小看这简单的哭唱,需要长期的生活积累,需要对场景的调控和把握,做到随机而发,触景生情。记得本村有两个生活多年的姐妹,姐姐要出嫁了,妹妹多少也要哭几声,年轻的妹妹曾经咨询过母亲,母亲告诉她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但在哭唱的过程中,妹妹没有把握好措辞,竟然哭出一句:“我-的-好-姐-姐-耶。”许多在场的老年人马上出来制止:“别瞎哭了。”她把喜事当成丧事哭,这哪行呢?
哭唱是家乡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没有固定的曲调,灵活机动;没有固定的唱词,信手拈来;没有固定的内容,有感而发。它与地域习俗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村里乡间广泛流传,深深扎根在民间传统文化里。
现在在我的家乡,也只有像母亲这样的老年妇女才会哭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似乎只会哭不会唱了。看来哭唱的习俗总有一天要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