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变“废品” 不应成毕业季另类风景
微声音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7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书籍变“废品” 不应成毕业季另类风景

▋张兰军
蜕变 王恒/漫画
 

正值毕业季,不少毕业生收拾行囊离开校园,一箱箱用了多年的书成了“累赘”,以“白菜价”将书卖给废品站成了多数学生不得已的选择。有记者发现,这些堆积如山的书,不少还是新书,标价有二三十元的,也有七八十元的,远远超过了回收的价格,令人惋惜。有毕业生开玩笑说:“花了一麻袋的钱去上大学,买了一麻袋的书,最后毕业了,把书卖了,也只能买得起一个麻袋。”(据7月6日新华网)

真可谓: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何止是书籍,那些宿舍内放眼望去随处可见的无人打理的壶碗盆碟,那些日后摆出“堂堂之阵烈烈之旗”的海量校园“僵尸车”,无不是大学毕业生的“毕业作品”,无不构成毕业季大学校园的另类风景。

出现这种情形,我们或可指责大学生们太过大手大脚不知节俭,或怪罪校方日常疏于管理缺乏有针对性的教育。可若设身处地,以当事人或学校身份反观之,情况又绝非那么简单。换言之,此种大学“毕业症”非单一原因引起,而是一种管理欠缺“综合征”,需多方联动共同诊治才行。

首先,大学生们日常应注意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对自己所存书籍,确有保存价值或日后再用的,不妨提前筹措,妥善安置;其他剩下的书籍,不妨在朋友圈、校园内,吆喝一下,广而告之。若有学弟学妹需要,即便放血大甩卖,也能变废为宝,物尽其力。

其次,校方应有容乃大,有所作为。针对历届毕业生的“书籍”困惑、“车辆”归属,应有“言”在先,有“方”在前。比如借鉴部分学校试点的“循环教材”,也可通过网站、广播、朋友圈等,提前为学生打下“珍爱书籍,为书找伴”的预防针。还可通过整合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为学生提供销、捐、换书的平台与渠道,让书依然是一本书,而不是“纸垃圾”。

第三,有关企业与创客,不妨瞄准这一市场,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借力“互联网+”优势,凭借强烈社会责任感,让含书籍、单车及壶碗盆碟在内的毕业生物品,做到校园内外的有序流动,合理配置,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各取所需,物尽其才,合作共赢。

总之,书籍变“废品”,单车成“僵尸”,不应成大学毕业季校园内的另类风景。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