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平秋色 彩带串明珠
淮南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多举措,齐发力
下一篇4 2017年7月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水平秋色 彩带串明珠
绿色淮南林业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梁虎 吴传贤
 

淮南是安徽省省辖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之滨,1950年依矿建市,素有“中州咽喉,江南屏障”之称,是沿淮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是合肥都市圈带动沿淮、辐射皖北的中心城市及门户。是中国能源之都、华东工业粮仓、安徽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中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安徽省2个拥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之一。全市辖二县五区和一个国家级综合实验区,国土面积5571平方公里,人口383.4万。北拥淮河,南依舜耕,可谓“山水平秋色,彩带串明珠”。境内资源丰富,物产富饶。    

201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25.59亿元

淮南林业具有山区(丘陵)林业、平原林业和城市林业的基本特征。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坚持义务化植绿、项目化建绿、市场化活绿、产业化兴绿、生态化强绿、法治化护绿,先后荣获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称号。截至2016年,森林面积123.93万亩,森林覆盖率14.9%,林木绿化率18.04%,活立木总蓄积量527万立方米。全市现有森林公园5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公园总面积10万亩。截至2016年底,全市林业产值达25.59亿元。

近年来,全市造林绿化工作呈现六个显著特点。一是全民义务植树全省领先。采取多部门自建、共建和缴纳义务植树费等开展营造纪念林活动,实行全社会集资办林。其中,用义务植树方式实施植被恢复,在全省首创;上窑新四军纪念林形成红色旅游品牌,荣获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全民义务植树在思想观念、绿化功能、营林技术、发展模式和建设规模上都有创新和突破。二是石质山造林成效显著。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万余亩石质山造林,如谢家集区近3000亩的车路山、打石山,大通区上窑镇、八公山区山王镇、凤台林场各2000多亩的石质山造林,使多年植树不见林的石质山又重新披上了绿装。三是沉陷区治理各具特色。昔日沉陷区的“大通湿地”、“潘集后湖”、“绿馨园生态示范区”、老龙眼生态公园等,通过治理,实现林果繁茂,花红树绿,成了风景怡人的休闲胜地;由淮南矿业集团投资修复的泉大资源枯竭矿区,成淮南“绿肺”。四是矿区绿化实现全覆盖。18家重点煤矿企业实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其绿化覆盖率平均34.35%,有的高达70%以上,受到全国绿化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五是廊道绿化实现新突破。按照全省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的总体要求,国道、省道、高速公路、铁路及河湖两侧各建设林苗两用林,形成316公里的绿色示范长廊。六是单位和部门绿化亮点突出。市政府老机关大院、淮南矿业集团大院、洞山宾馆、淮南煤矿宾馆等单位绿化特色鲜明。八一林牧场18位退伍军人自主创业,在茨淮新河营造万亩水土保持林,受到全国表彰。目前全市分别有4家、40家和125家单位获得国家、省、市绿化模范单位称号。

淮南林业生态文化蓬勃发展

淮南市林业产业发展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 发展思路。201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达25.59亿元。林业总产值中第一产业产值为18.58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 72.61%;第二产业产值为4.72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18.44%;第三产业产值为2.29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8.95%。

多年来,淮南依托自身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深入挖掘汉文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淮河流域湿地文化、煤文化、楚文化等文化内涵,积极构建以城市文化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科普基地、义务植树基地等为主体的生态文化体系。农家乐、采摘园等乡村旅游项目蓬勃发展,建成各类乡村旅游项目超过30家,使游客在观光、品尝的同时享受乡村情趣,体验农耕文化。积极保护古树名木,通过挂牌、建档、管护、社会监督等形式,使淮南市现有的164株古树名木得到很好保护,成为生态教育的“活标本”。

淮南市现有淮河、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泥河、十涧湖、凤凰湖等湿地,湿地总面积600.81平方公里。现有焦岗湖、十涧湖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泥河、凤凰湖两个省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总面积74.57平方公里。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