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借高考招生名义进行诈骗的案件频发,且招数不断出新出奇,让考生们防不胜防。高校招生在即,近日,朝阳法院的法官结合具体案例,教考生和家长应对层出不穷的诈骗手段。(6月29日《北京晨报》)
每年高考成绩发布,高校录取之前,都是各种招生骗局的高发期,而且这类招生骗局,往往针对高考中的落榜生来进行。而站在落榜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虽然高考失利了,但是能够进入高校继续上学的心情却极为迫切,而正是这样的迫切心理,往往会让考生和家长失去基本的判断能力,同时加上对高校正规的招生录取程序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容易导致上当受骗,进而成了考生继落榜之后的“二次伤害”。
从法院公布的往年案例来看,这类专门针对高考落榜生的招生骗局,往往打着只要参加内部培训就可以面试入学,或者是自称手里握有高校的自主招生名额,可以享受“低分录取”的名义来进行诈骗。不管是哪种方式,对考生和家长都具有极强的迷惑性,稍有不慎就会上当受骗。一旦考生和家长轻易相信了骗子的话,把各种费用交给了骗子,那么最后骗子不是“失联”,就是发现自己花了大钱,换来的只是高校一个成人自考的资格,而这类成人自考,本来就是可以“面试入学”的。
落榜考生如何才能避免上当受骗,遭受落榜之后的“二次伤害”?首先需要在落榜之后冷静面对,保持一份淡定平和的心理,不能因为急于上学就对外界的各种信息失去了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其次是要对各种招生信息进行仔细的甄别对待。实际上每年高考结束之后,各种招生信息都会满天飞,这些信息有真有假,而即便是真的招生信息,背后的学校性质、资质、学费、培养模式、就业率等等也千差万别,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落榜生。
在网络资讯发达的时代,考生和家长要想甄别各种招生信息,其实并不困难。比如上面提到的两种主要骗局,一般都是打着各类重点高校、著名大学的名义来进行,以增加自身的诱惑力和欺骗性,那么考生和家长完全可以登录这些大学的网站进行相关的查询。而且现在绝大多数高校的网站都留有各职能部门的电话,打几个电话问问,也就能够发现真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