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诟病的互联网校园贷,如今迎来了“正规军”。上周,国内两家大银行率先进军校园贷领域。业界人士认为,大银行涉足校园贷,具有利率低、风险控制较好等优势,肯定会进一步挤压P2P公司等业务空间。(5月23日《海峡导报》)
这固然是大学生的福音,但需要明白的是,银行不是慈善企业,也以赢利为目的,因此,银行的校园贷,虽然相对风险成本较低,但也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大学生贷款的时候,对自己的还款能力也要有足够的把握,否则,也会成为自己和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
这其实已经有以前大学滥发信用卡的前车之鉴。当时,在信用卡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校园卡成为银行互相拼抢的一块肥肉,比如每到新学期开学时,各家银行的信用卡推广人员就会“洗楼”’,有的学生手上因此甚至有两三家银行的信用卡。而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降低发卡门槛,乃至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由校方越俎代庖,大面积集体办卡。虽然这给大学生提供了透支用款和消费的方便,但后果却也十分严重。比如,造成自制力较弱的学生超能力消费,或滋生攀比心理。
显然,当年信用卡在大学校园的无序竞争,对学生无异于是一种坑害。大学生属于无工作、无固定收入群体,对大学生的还款能力,银行不可能不顾及,银行之所以不怕大学生透支逾期,是因为一旦学生无力还款,发卡行会向其父母进行欠款追偿。也因此,这还给贫困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银行却既不必承担资金风险,又坐收渔利。而这于现在的银行校园贷,当然同样存在。
因此,对于互联网校园贷,银行校园贷进入校园,一方面是“以良币驱逐劣币”,但另一方面,也要吸取当年无限风光的校园卡黯然退出校园的教训。如果不是因为创业、一时无法周转的急需等原因而非借不可,贷款只是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那么即使银行校园贷,也应三思而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