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侯平智在科研成果转化、教学改革及社会服务方面成果显著。然而,多年来,因为一条理由——论文数量不够,他一直以副高职称在原地踏步。但现在,他已经被“破格”选拔为“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授”。而他的转“正”,并不是因为“论文发表多了”,而是学校改革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的结果。(3月15日中国新闻网)
有过职称评审的人都知道,刊发论文是许多职称评审中一个重要环节,不仅不能逾越和替代,而且大有与实际能力划等号之意。
对于“唯论文论英雄”的职称评审,所催生出的“论文造假”“论文代写”“论文刊发版面费”等乱象,大家之所以对此心照不宣,关键缘由在于各个行业的职称评审无法跳出“唯论文论英雄”的窠臼。事实上,由于职称与工资、晋升等待遇直接挂钩,即便有识之士,谁也无法摆脱“唯论文论英雄”的职称评审考核路径。加之刊发论文级别、数量、字数等要求,一并让参评者身心俱疲,势必或多或少影响到实际工作,造成主次颠倒,甚至所谓的“唯论文论英雄”评审,在一定程度上并不能证明每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业务素养和技术能力。
客观而言,职称评审制度改革难度很大,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先试点,再推广。有些地方的职称改革先行者不搞“一刀切”,跳出“唯论文论英雄”窠臼,试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职称评价体系,让真正有能力、有才学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提倡与工作需求相结合,创新在一线、成果在一线。
常言道,“英雄不问出处”。用在职称评审上,就应当以能力为导向,不搞“唯论文论英雄”。考核综合能力才是职称评选参考的唯一标准,刊发论文只是其中一个“研究”方向,不应过分放大。毕竟,任何人才和能力评价机制,都不该与社会对个体价值考核评价的多样性与多元化这一科学的改革路径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