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市民刘先生在扫描摩拜单车二维码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的转账提示,于是向警方报案。当地有些市民也发现,扫描摩拜单车上的二维码后,如果不注意很可能钱就被转走了。虚假二维码骗局并非孤例。在广东破获的一起二维码诈骗案中,犯罪分子通过扫码盗刷获利90余万元。由于制码技术几乎零门槛,不法分子将病毒、木马程序、扣费软件等植入二维码,消费者扫码被盗刷现象时有发生。(2月28日《北京青年报》)
二维码属于开放性技术,制码技术简单易行,很多软件都能创建二维码,成本非常低。而且二维码的用途非常广泛,只要有一个智能手机,就可以扫码识别,这就促进二维码的快速发展,几乎所有商家都在使用二维码。相应的,用户扫码消费也很方便快捷,操作流程简单,试一次就会了,加上商家普遍使用二维码,大家也就逐渐习惯扫码消费了。
可见,“扫码被骗”的根源在于制码和扫码的低门槛,部分用户对商家的二维码没有戒备心,往往容易被假码欺骗,才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商家要对自家的二维码严格管控,做好日常维护工作,发现假码即时报警处理,尽快更换正确的二维码,避免消费者上当受骗。同时,考虑到消费者大都通过APP扫码,可以要求APP加入二维码真伪辨识技术,与手机杀毒软件合作,联手排查、封堵假码。
目前我国共有5项二维码国家标准,除了日本QR码、美国PDF417码,还有国内企业自主研发的汉信码、网格矩阵码(GM码)、紧密矩阵码(CM码)三项国产标准,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状态,给假码留下可乘之机。国产标准因缺乏政策扶持和驱动而迟迟不能有效使用,极大制约了我国自主二维码产业的发展,也给二维码的安全埋下隐患。因此, 防范“扫码被骗”,首先需要统一现行二维码标准,出台兼容性的国标,将安全性、溯源性等标准列入硬性规定,从而改变二维码市场的无序状况,从技术上压缩假码空间。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二维码诈骗涉及到消费安全、电信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司法机构不能坐视不理,应采取高压打击态度,震慑二维码诈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