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自有育人处,风景亦可为良师
2017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山水自有育人处,风景亦可为良师
——开学季,带孩子去看看那些蕴藏着美好品德的景点
▋金雯 张亚琴
青山石屋寺
半山阁
 

二月的天,寒冬刚刚过去,春晓初露曙光,远飞南方的燕子准备回巢,享受了许久寒假的孩子们也收拾起书包。在过去的漫长假期里,想必有不少家长都带着孩子们踏上过旅途。

曾有人说,孩子一定要旅行,因为真正的教养在路上。旅行,可以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世界,感受不同的文化,见识不同的山水,体会不一样的生活,风景虽不言,却能于无声处教会人们许多。

桐城的六尺巷有一段时间内,很是红了一把。因为央视春晚上,赵薇演唱的那首歌——《六尺巷》。

歌词里,饱含着和谐、礼让、包容的传统美德,也让实景地——六尺巷美名传天下。

不止如此。

那些蕴藏着美好品德的景点在安徽还是有很多。

正因如此,这个开学季,让我们带着孩子去旅行,重访那些拥有美好品德的故人曾留下过故事的地方,让孩子用稚嫩的双眼去观察这个世界,用一颗童心去感受经典,用小小的双脚去丈量自己的成长。

数代相承勤好学

品德:勤奋

景点:石屋寺

风光:大青山位于枞阳县城东16公里处的枞阳镇郭桥村,一峰挺立,山色如黛,因名青山。著名景点有16处,不过,青山最具标志性的景观还是它的“石屋胜境”。 石屋寺坐落在枞阳郭桥村,相距县城10公里的青山北麓,因其有一椭圆形巨石,兀立而起,形如屋而得名。入内观看,上平如屋顶,下阔如殿堂,面积约200平方米,里面冬暖夏凉,可坐可卧可游可居,真不愧是“玉洞藏春”。有意思的是,屋内石壁可敲击成韵,东侧作皮鼓之响,西侧发铜锣之音,音色竟各不相同。

故事:明朝末年,桐城学者姚康伯在石屋旁办学收徒,大兴儒教。时为姚师得意门生的何如宠,亦建书房于石屋寺旁,后中万历进士,官至朝廷礼部尚书,位居武英殿大学士,他在青山留下的一首“坚云堕地阁山椒,仙隐禅栖万古遥。为向悬崖磨数字,与他后世认前朝”的摩崖诗刻,以“相国诗篇”而独成一景。此外,在石屋读书的著名人士中,还有左都御史左光斗、文学家钱澄之、诗人王灼等人;书法家方守敦、文学家殷希声等名人也为青山留下了他们的诗文题刻。

勤勉自立成“国器”

品德:好学

景点:半山阁

风光:半山阁是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晚清教育家吴汝纶创办的桐城中学堂藏书楼,坐落于桐城中学校园内,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曾在桐城中学学堂任教的日本教师早川东明参与设计。当代古建筑专家单七元、罗哲文、郑孝燮曾对其设计形式和建筑艺术大加赞赏,称颂它是“凝固的音乐”。

半山阁系两层砖木结构,由楼阁两部分组成,因阁暗依“楼”西山墙而建,只露“楼”之东山墙,故名。屋面青灰小瓦,屋角设子角梁,中悬挂吴汝纶题写的“勉成国器”行楷横匾,及“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学问精粹陶冶而成”行书楹联,鎏金阳文,光彩夺目。

故事:吴汝纶是晚清文学家、教育家,也是桐城派后期作家。同治四年进士,曾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长期主讲莲池书院,晚年被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并创办了名校桐城中学。吴汝纶生前曾刊刻《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等。殁后一年,其子吴闿生编次《桐城吴先生全书》付刊,内含文集、诗集、尺牍及说经著作等 6种。另有编定未刻及未编定者多种,后来陆续有《桐城吴先生日记》、《尺牍续编》、《挚甫诗集》及点勘古籍多种行世。

半山阁典雅古朴,阁之西北侧,有桐城中学创始人吴汝伦先生手植翠柏和藤萝,意在教导莘莘学子:要学翠柏,四季常青,挺拔向上;勿学藤萝,葡匐在地,不能自立。石柱刻,集六朝文人名句,为清末书法家方守敦先生手笔,寄托了先贤对桑榆学子的殷殷期盼。

孝子扶竹泣感神

品德:孝顺

景点:金龟竹径

风光:金龟竹径位于安庆潜山县天柱大峡谷内,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万竿绿竹影参天”的优美意境,还可探寻历史悠久的桃源洞府。掩映在竹林之中郁郁葱葱的小山丘,便是龟山。金龟竹径曲径通幽,漫步其中,周围万竿绿竹,郁郁葱葱。每当太阳出山时,缕缕金光便会射进浩瀚的竹林,景致修理壮观,令人陶醉。

故事:金龟竹径中生长的竹子叫毛竹,它还有一个名字叫孟宗竹。相传古代有一名孝子名叫孟宗,其母卧病不起,很想吃竹笋,当时正值隆冬腊月,孟宗去毛竹林寻找,无笋可挖,他扶竹哭泣,感动了山神,山神在竹根上一指,顷刻地裂三寸,一株鲜黄嫩笋拱出地面。孟宗捧笋回家了却母亲心愿。从此以后,毛竹冬季也出笋,称为冬笋。这就是“孟宗竹”之名的由来,在日本至今仍沿用此名。

窄巷中行需谦让

品德:谦让

景点:一人巷

风光:三河古镇位于肥西县南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丰乐河、杭埠河在此汇合。通常所说的“一人巷”就是位于三河古镇南街中段的老大楼茶馆对面的“一人巷”。因为巷子非常窄,只能容得一个人通过,两人相遇必要侧身而行方可通过,高高的古老砖山墙,把两边的建筑分割开,故得此名。

故事:一人巷,一线天。从北门大街的牌楼下边进入,只一两米远,像是被大街挟在右边的腋窝里,巷口宽度比一般住房的房门还窄,只有75厘米,被藏氏的一座古木楼骑跨着,仿佛一个幽深的门洞。轿马之类,是绝对进不了一人巷的,窄窄的一人巷,挺着苍老的骨架,让到此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不容两人并肩经过的小巷,亦教给人许多谦让的道理,一人巷里的居民说,若是看到对面走过来一位上了岁数的人,他们就会赶紧让到家中或退到巷口外,以此来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

爱国名臣矢志强

品德:爱国

景点:胡宗宪尚书府

风光:胡宗宪尚书府坐落在安徽绩溪龙川村,它建筑精巧、布局独特、设计巧妙,以“门阙多、马头墙多、古巷多”而著称于世。胡宗宪尚书府誉称徽州第一家,是徽派建筑的标志。历史上曾以“七世同堂”传为佳话,虽人口众多,分而居之,但分居不分家,彼此和睦相处,故此居又有“二十四个门阙”之雅称。尚书府熔从善堂、松公家祠、徽州官厅、文昌阁、蒙童馆、土地庙、轿亭、余庆堂医馆、小姐楼、逍遥斋及后花园中的徽戏园、寒香园、惜月亭、佛园、梅林亭等为一炉,尤以井中套井、圆中见方、常年不涸的胡氏家井使游人备感新奇。

故事:胡宗宪,字汝贞,号梅林,嘉靖十七年进士。任杭州知府时,修整西湖,扩建岳坟。倭寇骚扰东南沿海,胡宗宪召徐渭、文徵明、戚继光等抗倭,弭平倭患。以此战功获得殊荣,官至太子太保、兵部尚书。有关胡宗宪的赫赫战功,可见诸于胡宗宪尚书府中所藏的匾额,其中悬挂于徽州会官厅内的两块分别是《竭忠尽节》《抗倭名臣》,都是皇帝赐封的,是对胡宗宪抗击倭寇赫赫战功的最高奖赏,也是对他忠贞不渝地效忠大明朝的一种褒扬。

雪中送炭乐助人

品德:帮助

景点:太白书台

风光:太白书台,在宿松县城南门外三里许的南台山。这里依山傍水,背城面河,古木葱笼,群芳竞茂。过去一度被誉为“十里桃园”,是宿松十景之一。因时代远久,太白书台原台已坍塌,解放后重建。今台高2.2米,周环8米,台心所立为清同治九年的“太白书台”石碑,台周四壁上镌刻着李白当年吟咏宿松山水人情的诗篇。附近饯客岭、南台寺、对酌亭等遗迹,依稀可辨。

故事:宿松历史上最有名的县官,当属闾丘县长,他因收留落难中的诗仙李白而名传千古。据《宿松县志》记载:闾丘是以行者的身份来宿松任县令的,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时期,江淮一带,民不聊生。闾丘到任后,为官清正,顺应民心,讲休养生息之道,使县民纷纷从外地回归务农,宿松得以大治。

唐至德二年,永王李璘举兵向唐肃宗夺权失败,李白被株连入狱,幸得郭子仪、崔涣、宋若思等人营救出狱。李白出狱后四顾茫茫,无处安身,宿松县令闾丘爱慕其诗才,冒着风险主动将其迎至宿松避难。李白来宿松后当即住在闾丘下榻的南台山南台寺。为了盛情款待这位诗坛才子,闾丘还专门在寺北筑台,供其居住和吟诗,此即“太白书台”。李白在此栖留三月之久,写下《赠闾丘宿松》、《赠闾丘处士》等诗篇,更写出了“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等名句。台西南不远处有荷花池,池畔旧有“对酌亭”,相传系李白与闾丘饮酒、赏月、抚琴、赋诗之处。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