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2月16日报道 309万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超过176万人,而他们绝大部分又都是重病、慢性病——这是安徽扶贫任务中最艰巨的挑战。
“我真的只要付1万块?”定远县严桥乡村民杨明(化名)打电话到县农合办急切地问。2016年底,家人东挪西借,带着失明的他到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角膜移植,总费用27万元,没想到出院结账时个人只需自付1万元。这让他难以置信。
这份惊喜来自2016年10月安徽省实施的健康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在享受基本医保、大病医保、民政救助后,在县、市、省三级医院的合规医药费,个人自付最高限额分别为3000元、5000元、1万元,其余部分由财政专项资金兜底,简称“351”兜底政策。
2016年11月,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出台文件,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对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使得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低保对象中,儿童急淋、急粒白血病、儿童先天性房缺室缺、食管癌、胃癌、结肠癌等疾病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救治。
“既要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又要防止群众因过度医疗致贫。”安徽省卫计委有关负责人解释,实行分类专项救治的目的在于精准识别患者,困难群众凭借一张《贫困人口医疗服务证》,就可享受到便捷的分级诊疗服务以及其他医疗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