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鹏
酒精穿肠过,喝了却不醉。民族大学副教授王利华研发了一种“不醉酒”,让千杯不醉成为现实。12月9日,王利华介绍,喝醉酒主要是酒液下肚乙醇进入血液。此时开车当然会被检测出来。“不醉酒”加入了特定物质,喝下后在胃里形成凝胶,控制了乙醇进入血液时间和量。经过测试,9人饮用100毫升以内“不醉酒”1.5小时后,只有1人达到酒驾标准。目前,这一成果已申报专利。(12月10日《楚天都市报》)
通过报道,有一个很明显感受,所谓的“不醉酒”就是为喜欢“喝酒开车”的主儿研发的,未来在推广的时候,一定会成为宣传的一个点,一定会把喜欢“喝酒开车”者作为主要消费群体。这是对“喝酒驾车”的误导和纵容。
从专家理论上来看,“千杯不醉”将得以实现。按照“不醉酒”的说法,他们添加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之后,会在胃里形成凝胶。有了凝胶就可以阻止酒水进入血液的时间和数量。只是看理论上的说法,似乎也是可行的。问题是,这样的凝胶真的可以确保对人体无害吗?
再说了,即使凝胶没有危害,仅仅推迟了酒水进入血液的时间,仅仅减少了进入血液的数量,就能保障“喝酒开车”安全?显然也未必,无论进入血液的时间早晚,终究还是会进入血液。无论进入血液的数量有多少,终究还是会进入血液。当酒水进入血液之后,就是交通安全的潜在危害。
说白了,所谓的“千杯不醉”功能的“不醉酒”主要还是想开发酒水市场,是想告诉那些喜欢“喝酒开车”的群体,来购买我们的“不醉酒”吧,你可以畅快地喝,而不需要害怕交警查处。如此研究失去了社会责任,有违社会伦理,是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只有“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才是交通安全的安全阀。有些所谓的科学研究就是唯利是图的乱研究,这样的所谓科研成果不要也罢。别让“千杯不醉”沦为交通安全隐患的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