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你同行,留住野生鸟类的身影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散文写作
以他者的角度重构历史记忆
3上一篇 2016年9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以他者的角度重构历史记忆
——评《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
□孙晓敏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成立同盟会时正式公开提出“中华民国”,虽然民国时期只有短短几十年,却是风起云涌、抗争不断的社会转型时期。当时的中国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内忧外患不断,城市乡村凋敝。国人对这段历史并不陌生,但留下的相关史料中的图片和影像资料少之又少,西方记者当年留下的现场速写与摄影图片因此就显得弥足珍贵。

一部别开生面的民国史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1926-1949(4册))》的编译者沈弘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学俱佳,从上世纪90年代起遍访波士顿、芝加哥、伦敦等地图书馆,搜集了大量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他耗时十年,整理翻译,用近3000张珍贵照片、100万文字、特约记者现场报道,原貌呈现了《伦敦新闻画报》记录的民国。以西方的视角、他人的眼睛,为历史定格,呈现不一样的关于民国的完整、系统的海外图文报道史料记忆。

《伦敦新闻画报》是公认的世界最早以图像为主的画报,从1857年起就表现出对中国的高度关注,曾派驻大量记者来华,向英国发回实时报道,为那个年代留下众多第一手原始资料。可以说,在同时期载有中国图文的西方书刊中,没有一种可以与其等量齐观。

人物和场景在镜像中重生

书中很多片段颇让人回味。如一张名为《古老中国的精神:一位杭州农民在净慈寺里抽烟杆或休息》的照片,一个老农坐在一所寺庙之前的石头上,翘着二郎腿,手握一只长烟杆。吸着旱烟却显得心不在焉。他穿着草鞋,左脚有伤,可能是在劳动中不小心受了伤。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平常的景象,《画报》为何在标题中强调“古老中国的精神”?难道因为农民身后的佛教寺庙?

1926-1949这二十几年,也是中国社会迅速奔向现代化的时期。现代化医院、铁路、学校等新事物大量涌现,长袍马褂渐渐换成西装革履,新款式旗袍受到都市女性的热捧。现代化与传统并行不悖,潮流与市井和平并存。《画报》以全面的视角,既关注到大上海街头的美国好莱坞电影广告,也拍到了遥远偏僻的西藏一个藏族姑娘头部饰品的花纹,全面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俗与艺术。

换一个角度重温历史

图片具有直接的视觉冲击力,书中关于文化新闻的影像图片报道,不时给人带来心灵一颤。当然,由于国体、政体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当时这些英国记者们在采集中国影像图片时,选择的角度、出发点都是不同的。毕竟,在新闻影像表达中,价值观念的鸿沟是无法逾越的。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民无安居,很多老百姓没有文化,更别说文物保护观念了。一组题为《一个用作广告牌的明陵石雕:中国故意毁坏文物的行为》的新闻影像图片令人深思:南京明陵一尊巨大的大象石雕上,张贴着各种标语。石雕已在荒凉的郊野默默地站立了几百年,然而民众并没有把石雕当成文物。拍摄者心中疑惑众多:这么富有历史价值的石雕,为什么不转移到博物馆里?另一组标题为《佛像遭遇中国士兵砍头:盗取佛头是为了卖给古董店》的图片更是直接表露了记者的不满和忧虑。

早期西方人把中国人看成怪兽形象,看中国是野蛮之邦,画像中的中国人怪异突兀,等到了国民政府时期,西方人和中国其实已经处在一个大致相当的对等状态了。今天的中国,历史早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今天在走向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生活小康的道路上,回望历史,是为了牢牢铭记过去,更好地砥砺前行。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