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辉散文给读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异常丰富的淮河流域自然景观的呈现。他对自然深深迷恋,大自然不仅是他歌颂和倾慕的对象,更成为他思想的源泉、艺术的灵感,甚至是精神的依托、生命的依靠。他声称:“原野是生命的摇篮,是我的生命、我的感觉和永远的偎托。”
很多时候,自然景观成了许辉散文的主角,而人物则退居幕后或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他常常撷取生活中最平凡朴实的片段,或一个风景优美的角落或一个人物突出的镜头或一个富有情趣的场景,或一时一地的强烈感受,集中笔墨描写它,从而使有限的篇幅具有无限的容量,见出深长的韵味。
许辉最初是以诗人身份走入文坛的,虽然后来很少再写诗,但依旧保留了诗人的气质和禀赋,他以诗人的敏感、诗人的眼光和心灵去感受和体验外在的客观世界,从平凡的生活素材中提炼出诗意的美。他精心描绘的一幅幅清新淡雅的乡村图景,充满着宁静的美,满贮着人间烟火气息。如《生活的船》、《深秋的瓦埠湖畔》、《又到中庙》、《河埂·河滩》等散文,意境深远,渲染出乡村的宁静和悠闲。麦子和麦田也是许辉笔下重要的自然景观。在《麦收记忆》、《小麦香熟》、《嫩桑摇曳的麦月》、《在吴山的麦田里》、《在淮河两岸看冬小麦》等散文中,许辉毫不掩饰自己对麦子的感情。他认为小麦和麦田是旺盛、昂扬、饱满的生命力的象征,“代表了一种最最古老的东西,随着生命和时光的延续,它们的深奥的含义将不断地、更进一步地显露出来,永无完结的时刻。”
许辉散文对淮河流域的民俗风情也进行了重笔描绘,同样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他以优美的笔触向读者传递着淮河流域特有的文化生存形态,民俗风情不仅成为他的审美对象,而且在文本的深层结构中直接影响其散文作品的深化与拓展。这类散文内容丰富,有对故乡风物和人情的依恋,如《粥》、《泥鳅》、《奇妙的红芋》、《野菜故土》、《牛肉与羊肉》、《衣饰及其联想》等;有对民风民俗的记录,如《赶集》、《晃》、《过年》、《相亲》等;有对淮河干流、支流沿岸的实地考察,如“走淮河”系列散文;更有对淮河流域深厚的历史文化的挖掘,如《蒙城五题》、《庄周的濮水》、《涡河》等。他在这个承载了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厚土上书写了贫瘠状态下的原生态景观,以观察和体验切入自然,高蹈着自然生命的灵魂之舞,内蕴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哲学意味。
当然,许辉并不自我封闭,并不囿于一地一处, 他年少时就揣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想利用每个假期外出旅行、采风、写作,以开放性目光从大千世界吸取散文艺术的营养,写出一些表现江淮大地之外,其他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如《河西走廊的散步》、《时间在藏区被拨慢了》、《一个人的桂林》等,写他在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奇,带领我们见识了截然不同的地域风情。
许辉的散文是地域的,但传达的情感却是普世的。许辉喜欢写家庭日常生活,在这类散文中,那种亲人间的细腻感情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来,文字也变得朴实琐碎起来。有时候,烦琐的生活也是美好的,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能让人尽情品味,其《我的父亲母亲》、《太太的背影》、《孩子是我的老师》、《听女儿弹钢琴》、《周日的补偿》等散文,描写了亲人之间割不断的情感,带给读者亲切温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