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2016年七年级秋季历史新教材的全面使用,中学历史课程教材改革悄然进行。本次历史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路是:在历史课堂充分发挥历史人文学科的价值与作用,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教育部于2001年、2011年分别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设置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等内容中指出,“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指出“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察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当前中学历史教师几乎是师范类历史教育专业历史,从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上均能在课程教材改革中行云流水般地从容面对。教育无止境,探索无极限。信息化、高科技时代,作为中学一线历史教师如何做到精准把握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变化、落实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没有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理念,虽是科班出身,却也难以胜任,上不出历史课堂的味道。姑且结合多年教学体会,谈谈历史课程教材改革中,历史教师行之有效的策略。
多阅读 夯实专业基本功
历史课是一种典型的知识性课程,不像语文、数学、物理等学科注重练习,应用为主;也不像音乐、体育、美术,不断训练,操演性强。历史学科重在知识讲授,获取历史知识的方式为读、看、听。所读、所看、所听,还需是正版书籍、文献资料等,要求真实。教师依据教材教教材,面窄;仅靠网络搜集,存误差;观看文学、戏剧说史,不实。以讲授为主的历史课堂,迫切需要历史教师知识渊博,知识的可信度高、精、准。再者,当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广、视野宽广,历史教师靠经验、吃老本,远远不够,也无法追踪历史发展的动态。历史档案的次第公开,国家发展日益强大,历史新视野、新观点、新理念的书籍付梓出版,如:钱穆《国史大纲》、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历史专业书要读,教育跨学科书籍也要读。不断学习,具备足量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综合的文化课知识,追求不断更新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历史教师个人专业素养,课程改革中已经刻不容缓。唐朝史学家刘知几认为“史才、史学、史识”是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要素”。一线教学的历史教师不可能人人成为史学家,具备“史学”, 拥有“史识”,才能夯实历史教师的基本功。
重史料 彰显历史课堂教学魅力
古人不识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史料是再现历史的基本素材和依据,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之中,这些许是历史学科的魅力之所在:新、奇、趣、智。鉴于历史史料的繁杂及初中学生学习种种受限性,要求教师在史料的选用上做到:出处真实、长短合适、难易适中;教师指导学生养成研读史料、辨析史料、提取信息、论从史出。教师的有效指导,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学生学会认识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在史事的推理论证中寻找依据、在历史的阐释中有着自己独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评判,构建正确的历史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达到历史课堂“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课堂境地。
精备课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有人把课堂教学是比作“小池塘”,那么教师备课便是其“源头活水”;要想“教”成功,必需“备”先行。历史课有别于其他学科:一堂课内容联系纵是上下五千年,横为十万八千里。时时有人,事事有人。这就要求老师备课时心中有人,上课时眼中有人,讲课时口中有人。鉴于此,历史教师备课,必须做到一课三备:一备教材、二备单元、三备课时。在备教法时,同时要备好生情、学情。备课时,教师对知识的合理取舍,问题的层次设计,精美课件的制作,无不体现着历史老师的智慧与知识的厚重。傅丹莉老师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历史课堂的改变在于教师课前的备课务实细心、设计科学用心。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顿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思辨能力与历史素养,做到“于无疑处寻疑,于有疑处解疑,化有疑为无疑”,这才是历史课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也皆因如此,概莫能外。历史教师用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厚的文化积淀,娴熟的教学技术,悄然地改变历史课堂,使学生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为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由对升学的追求转化为对素养的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