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骂公司被诉讼” 彰显网络安宁权
“一刀切”取消门诊输液 是否矫枉过正?
微声音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6年8月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朋友圈骂公司被诉讼” 彰显网络安宁权

□ 汪昌莲
自食其果 王恒/漫画
 

将个人相关言论在“朋友圈”发布,是当前年轻人十分热衷的表达方式,殊不知这样的举动也可能惹上官司。成都某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前员工陈某就是一例。记者8月2日从成都市金牛区法院获悉,该装饰公司以其名誉权受侵害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陈某被判公开道歉。(8月3日《四川日报》)

随着微博、微信等网络信息媒介的兴起,互联网上侵权行为导致的案件数量也随之猛增。此前,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在北京市一中院审理的侵犯名誉权的案件中,有75%是以网络为媒介的。这次,成都女孩陈某因在“朋友圈”中辱骂公司,被判败诉并公开道歉,便是典型例证。可见,网民在互联网上更应注意规范自身行为,避免“祸从口出”构成侵权。

由于互联网具有多维、多向、无国界、开放性等特点,言论通过网络发布后,很容易得到他人的围观、评论和传播,其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往往是行为人不可预知的。可见,在网络上,甚至要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应谨慎地规范自我的言行,避免侵犯他人的网络安宁权。虽然目前立法方面还没有网络安宁权的规定,但是可以通过对名誉权扩大解释给予保护,如果网友认为过分的网络语言,干扰了自己的正常生活,并造成后果,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微信“朋友圈”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空间,但也是一个公共的空间,如果在里面对他人进行谩骂攻击,侮辱他人人格的,只是侵权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而已,而事情的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这种行为也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此前,在司法实践中,已有这样的名誉侵权案例。2016年2月,北京市民张女士在单位微信群用谩骂的方式,向上司魏女士讨工资,西城法院一审判定张女士赔偿魏女士精神损害抚慰金等1万余元。

可见,微信“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首先,网民要规范自己的用语,不使用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语言。同时,在使用他人姓名、肖像的时候,要征得他人允许,避免擅自使用侵权。再者,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不要利用技术手段窥探别人的文件,未经许可而不擅自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还有,尊重他人的隐私,要注意避免传播他人隐私信息,注意为他人保守秘密。特别是,不要发布骚扰性的网络信息,维护他人的网络安宁权。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