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遭吐槽 佐证公私意识失范
公务接待“禁酒令”具有样本意义
“伞车”横行 缘于监管缺失
征收拥堵费 不如公交提速增效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6年7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朋友圈遭吐槽 佐证公私意识失范

□刘建国
朋友“圈” 王恒/漫画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64.2%的受访者不会关闭朋友圈。(7月26日 《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微信朋友圈所产生的价值和作用,确实非同一般。微信朋友圈兴起之初,用户的体验大都是积极乐观的,尤其是相对封闭的社交网络的构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宣泄情感、表达观点的阵地。不过,随着朋友圈功能的不断丰富和多元化,如今的朋友圈却被“过度开发和利用”,甚至引发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反感。

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说明了当前的朋友圈运行,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众所周知,如今的朋友圈中,“朋友”的数量不断增多,这些“朋友”既有家人同事,也有客户、商家等等。可以说五花八门。那么,朋友圈中的成员,早已不再局限于现实中的朋友,而是虚拟空间中的交际关系模式。我们所看到的朋友圈中,常常充斥了各种广告营销、心灵鸡汤、点赞索取等等,朋友圈完全沦为了一个充满功利色彩的名利场。

于是,在很多人的意识中,朋友圈已经缺失了“诗和远方”,取而代之的则是“眼前的苟且”。当朋友圈中的成员秉持功利化思维和膨胀的私欲,朋友圈的功能和价值必然会不断演变退化,甚至完全沦为攫取一己私利的工具。即便,并不具有功利化的想象,所谓的生活经验、心灵鸡汤、寻人启事等等,由于缺乏了规则意识和思维,从而让朋友圈的权威和公信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形下,引发公众的反感,也是在所难免。朋友圈具有公私双重属性,但当公众缺乏了公共意识,片面认为朋友圈就是个人的“自留地”,朋友圈变味只能成为必然。

应该说,当公众个体缺乏正确的公私意识,混淆了公共场合与私人空间的界限,微信朋友圈只会“一地鸡毛”。不可否认,微信朋友圈具有一定的私密属性,但同时亦具有公共属性,应该恪守公共规则,避免对他人造成某种不适。由此,培养朋友圈中的公共规则意识,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和良知,才能让朋友圈最终找回正确的自我定位。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