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远行
馒头里的旧时光
妹妹
下一篇4 2016年5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父爱远行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父亲已经离开我们近一年了。一年来,魂牵梦绕、落枕难眠,父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好似他老人家从来不曾离开我们,依然活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间…… 父亲的祖籍是福建泉州,从我记事起,断断续续地听他讲述过他的家庭和少年时代的往事:他的父亲当时往返于南洋一带,做外贸生意。五岁时,父母相继病逝,姑姑远在新加坡,叔父收养了他哥俩。当时叔父在药店里工作,靠着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活,还要供他读书,在当时来说实属不易。

福建解放后,父亲于1949年11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分配在文工团工作,之后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统计专业学习。1953年毕业后,父亲分配到合肥,先后在省商业厅和省烟草公司工作。1958年为了支援地方建设,前往安庆参与安庆造纸厂的筹建工作。为了照顾家庭,母亲要求从省盐业局调往安庆工作。安庆便成了我们成长的地方。

父亲有艺术天赋,幽默风趣。记得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在晚上睡觉前,表演他擅长的口技。一会儿模拟奔驰的骏马和火车的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的声音;一会儿模拟老虎、狮子、狗、鸡、羊等动物的不同叫声,绘声绘色,惟妙惟肖。他还以蚊帐为背景,做出小兔子、小马头等各种小动物的手影,逗得我们兄妹三人开怀大笑。文革前,父亲经常参加单位举办的文艺演出。

父亲在我的眼里一直是严父的形象。他的性子特别急,遇到我们兄弟俩与邻居、同学发生矛盾、吵嘴打架、逃课、私自去长江游泳等等,回到家里,不论对错,总是少不了父亲的严厉呵斥,继而一顿打。记得我六七岁时,一个夏天的晚上伙伴们玩“躲猫猫”,在造纸厂传达室的灶台上,几个发小偷吃了值班人做菜用的豆腐干。值班人发现后,将此事告到家里。父亲一听,马上一个巴掌打在我的脸上,顿时嘴里冒血,而父亲却转身走了。只听见母亲跟在父亲身后说了一句:“你下手也太狠了!”

当然,父亲不完全是惩罚行事,他也采用奖励法激励我们。恢复高考的消息使我们这些知青备感兴奋。有一天中午吃饭时,父亲当着我们兄妹三人的面说:“现在可以考大学了,你们三个人都要努把力,加把劲,谁考上了给谁奖励。”我当时弱弱地问了一句:“奖励什么呀?”父亲认真地说:“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天啦,在当时,这可是重奖啊!最终,我凭借自己的勤奋苦学,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父亲承诺的这份沉甸甸的大奖。

父母的性格是互补的。父亲正直开朗、幽默细心,但急躁;母亲则沉稳内敛、果断善良,有主见,遇事不急不躁。生活在一起几十年难免有小的磕磕碰碰,但相互包容,理解、谦让是他们婚姻成功的秘籍。最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人一起去看电影,散场后,总是一前一后到家。母亲埋怨说,要我一起去,可又急着回家,也不等我一道,下次不去了!父亲说,当兵出身,急行军练出来的,想慢下来都不行啊!我们听到他们俩带有埋怨的对话,偷偷地笑着。可是下次,他俩还会“经典重现”。可勤俭持家又是他们的共识。几十年来父母有很多“记账本”,每月都有小结,每笔开支做到心中有数,可买可不买的尽量不买,使得我们的家庭生活稳稳当当的。

人们常说:“母爱如海,父爱如山。”我认为父爱是温暖甜蜜的,是深沉博大的,是无言坚实的后盾。我们要将这份厚重的父爱发扬光大,泽被后代,继续前行!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