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吃“聪明药” 小心反被聪明误
世相杂谈
“违停便条”能否催生人性化执法
非常道
下一篇4 2016年5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给孩子吃“聪明药” 小心反被聪明误

□ 苑广阔
聪明反被“聪明”误 王恒/漫画
 

韩国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给他们注射“聪明针”,服用“聪明药”。 “聪明针”和“聪明药”在国内是否也出现过?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也有不少家长通过多种途径寻找、购买这类“聪明药”。近期在微信朋友圈中多篇文章宣传称,这种“聪明药”可以“提升认知力和注意力”,是“智力药丸”。(5月15日《北京青年报》)

对孩子学习成绩的重视与追求,学生家长自然不会放过任何可以提高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机会,哪怕这种机会并没有得到科学的严格论证与实践的严格检验。于是,“聪明药”“聪明针”很快成为国内家长争相追逐、购买的对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按照网络上售卖这些“聪明药”“聪明针”商家的说法,服用或者是注射了这些药物之后,可以显著地提升人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也就意味着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的提高。事实果真如此吗?一方面,根据医学专家的说法,所谓的“聪明药”,主要指莫达非尼和利他林两种药物,这两种药物主要用于对抑郁症、持发性嗜睡和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如果长期服用,会导致神经过敏、头疼等症状。这也就意味着,“聪明药”是给患病的人吃的药,如果是健康人盲目服用,非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弊远远大于利。

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轻信了网络上的传言和商家的宣传,亲自买来“聪明药”给自己的孩子服用,结果服用者服药之后非但没有变得更精神,反而还会犯困,还会有心慌、焦虑的感觉。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可以证明“聪明药”“聪明针”并不会让人变得更聪明,如果过量和长期服用,还会因为各种副作用对身体健康带来危害,自然也就谈不上学习成绩的提高。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几乎任何药物都会有一定的副作用,健康人服用的结果自然是不治病,反致病了。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考试分数,还得依靠老师、家长的引导、督促,以及孩子自己的努力,所谓服用“聪明药”,注射“聪明针”,本身就是在耍“小聪明”,也极有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所以还是谨慎点好。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