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胸腹部疼痛等 不可小觑
关注心脏保养 避免“情绪中暑”
3上一篇 2016年5月1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立夏后顺应天气变化
关注心脏保养 避免“情绪中暑”

 

□ 王津淼 星级记者 俞宝强 文/图

“立夏”标志着漫长的夏天开始。四季中夏天属火,火气通于心,加上气候炎热,汗液外泄,易耗伤心气,令人烦躁不安,而且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亦增加,甚至因此而发生猝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医师李学军建议,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变化,做好自我调节,重点关注心脏保养,避免情绪中暑。

专家简介

李学军,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安徽省第二届“江淮名医”,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优秀”继承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脾胃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脾胃科学科带头人,安徽省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单位脾胃病项目负责人等。

二十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在中医内科临证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擅长治疗各种内科杂症;擅长运用中西药内服、外敷、灌肠、针灸、穴位埋线、大肠水疗等特色疗法治疗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缺血性肠病、中风后吞咽困难、中风后便秘、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胰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胆囊炎胆石症、脂肪肝、肝硬化、消化系肿瘤等消化系疾病。

思想戒躁,注重静养

中医所说的“心”,除了心脏外,还包括心理因素。

李学军提醒,夏季心阳最为旺盛,随着天气的燥热,人们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李学军表示:夏季养生莫若养性,热中求静、躁中求安,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戒燥戒怒,保持淡泊宁静的心境,避免心火内生,所谓“心静自然凉”,这对夏季养生极为重要。专家建议:平时可以多做些安静的事情,如阅读、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

饮食清淡,寒温适宜

夏季在五行中属火,具有温热、上炎的特性。

李学军表示,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之物。清淡饮食能清心、降火、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

主食以粥为宜,常吃粥既能补充因炎热多汗而丢失的水分,又能增进食欲,很好地养胃护脾,还可以通过选取不同的配料,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如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抑制、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疾病。

晚睡早起,按时午休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李学军认为,立夏以后,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应晚睡早起,以顺应阴阳变化。夏季正午1点到3点气温最高,人容易出汗,午饭后,消化道的血供增多,大脑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所以中午人们总是精神不振,昏昏欲睡,应养成午睡的习惯。午睡时间因人而异,一般以半小时到1小时为宜,时间过长会让人感觉没有精神。午休时不要贪凉,避免在风口处睡觉,以防着凉受风,发生疾病。对中午不能午休的上班族来说,午间时分可以听听音乐或闭目养神3~5分钟。

运动适量,汗出有度

在生理上,心与汗液密切相关;在病理上,若出汗过多或发汗过多,则易损伤津液、耗散心气,而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甚至出现肢冷亡阳。

夏季炎热,运动尽量避免出汗过多,专家提倡“轻运动”, 即体能消耗少、技术要求低,时间要求松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六字诀、散步、跳交谊舞、练瑜珈、扭秧歌等都是“轻运动”中不错的备选方案。

夏季与心气相通,有利于心脏的生理活动,因此,要顺应节气的这种变化,保养心脏,专家表示,此时节,老年人应适度锻炼,注意避免气血淤积,预防心脏病发作。

李学军表示:“总之,在炎热的高温环境中,注重自我心理、饮食与作息的调节,适当运动都有利于防治‘情绪中暑’”。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