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的新儒贾观 及其当代价值
厚道做人厚诚经商 徽商古韵传世馨香
徽商的牌坊
3上一篇 2016年3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徽商的牌坊

□ 金蕾
 

了解徽州,不能不看牌坊。

牌坊——徽州古建“三绝”之一,以歙县为最。初冬时分,和友人越江南上,来到歙县郑村,探寻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

苍老的村落,破旧随处可见:低矮残颓的房屋,苔痕斑驳的墙壁,崎岖曲折的石板路。穿过人烟稠密的居民区,挤过狭长如带的巷子,“贞白里”坊显现你的面前。乡亲说,这是徽州最古老的牌坊。建于元末,仿木结构,两柱一间三楼的石门坊,石柱上留有卯口可装木质门框,当地人称“贞白门”。

拾级北上,最高大的“许国石坊”映入眼帘。听闻该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坊组成,高11.4米,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四面八柱呈长方形,俗称八脚牌坊。牌坊采用坚硬的青色石料,石柱、梁柱、斗拱、匾额均饰以精美雕刻,四面题字工整端庄,均出自黄其昌手笔。

《徽州府志》记载:歙县建有各种牌坊186座,保留至今的有94座。郑村最大的牌坊群是棠樾牌坊群,明代三座,清代四座,七座石坊列队延伸,按“忠、孝、节、义”从头相向依次耸立,是为表彰鲍氏家族先人从政、慈孝、贞节和善施之功德义举的,粗放简朴,气势磅礴,在国内实属罕见。乾隆下江南时曾誉棠樾村“慈孝天下无双里,衮绣江南第一乡”。

郑村,依山傍水,钟灵毓秀,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地灵人杰。有一生廉洁、桃李满园的名贤郑师山,有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国画大师黄宾虹,有布衣画家汪采白等名人。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徽州人,集抱负和勤奋于一身,他们足迹遍布天下,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成就了一番绝顶的“徽商”事业,与潮商和晋商并称中国“三代商帮”。

徽州是一个山区,山峦叠嶂,川谷崎岖。徽商最早利用家乡自然资源,经营一些建筑、做墨、油漆、桐油、造纸等方面的生意,后来慢慢走出去,延伸至茶叶、盐业、棉(布)、粮食交易等行业。走出徽州,意味着飘泊、颠沛、危险,试想在当时极不发达的生产运输条件下,没有机械化的运输工具,更缺乏科学技术,他们实现货物交易和运输确实是十分艰辛。但他们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终于走出困境,成就了一番事业。

与徽州一样的山区不在少数,为何只有他们能名扬天下。徽商致富思源,大多能珍惜来之不易的财富,使他们的意识回归自我,勤俭节约使他们的力量凝结聚集,镌刻了辉煌的历史。用当下时髦的话说,就是既注重个人能力,又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最终到达了成功的彼岸。

我一直在思考徽商成功的真正秘诀。我想,获利致富后回报桑梓,才是徽商久盛不衰的真正原因吧。当遇到自然灾害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时,徽商多能赈济灾荒,投资办学,兴建医院,修桥筑路。当国家和民族利益遭受威胁时,徽商多能赴国急难,表现出无私的爱国奉献精神。这些牌坊不就是很好的证明么?内心深处,徽文化塑造了徽商的品格—儒商,以儒家文化来指导经商。

一座座牌坊,就是一座座丰碑,就是一个个徽商精神的见证。从此走出的徽州人,弘扬了这样的精神:吃苦、进取、坚韧、勤俭和奉献。是啊,我们国家,整个社会,每个公民,不都是需要这样一种精神么?生命不息,理想不灭,与时俱进,努力学习,历史因此而发展,人类因此而进步。

 
3上一篇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