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络曝出广西永福县一乡镇中心小学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划分班级,将成绩最差的学生“分配到最差的教室,配备代课老师”,有家长将其称为“学渣班”。目前在当地教育部门的介入下,学校已进行整改。(3月22日《北京晨报》)
教室靠近厕所,桌椅是其他教室淘汰下来的,教学配备的是代课老师,这就是学渣班的待遇。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学生被贴上了“差生”标签,而且长期被“抛弃”。学校都如此不重视,放任不管,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如何能努力上进?这样的行为不是教育歧视是什么?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很多学校都设有实验班和非实验班,这些班级按照学习成绩排名进行划分,实验班是成绩好的象征,非实验班则是成绩差的象征,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比非实验班要好,实验班也是学校重点培养对象,而对非实验班学生则不那么上心。这些贴标签的行为不仅有违教育公平,更是对教育的伤害和歧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学习上的影响,这种标签化手段也对学渣班学生造成了心理伤害,被编入学渣班就等于打入了“教育冷宫”,长期下去,就会让这些学生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很容易造成自卑,或自暴自弃,继而破罐子破摔,成为学校不安定因素,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每个学校都有差生和优生,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不管是差生还是优生,都是学校的学生,都应该被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教育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基本体现。如果一味重视优生,而忽略和放弃差生,厚此薄彼,则会顾此失彼,导致“优者更优,差者更差”,出现两极分化,这显然不是教育的目的。
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还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一些学校为了追求分数,只能放弃差生,在他们眼中差生不仅要耗费更多的教育成本和管理成本,还会拖班级“后腿”,因此,将这些差生编入学渣班无疑是一个“最优”选择。可是却不知这种教育其实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放弃差生,这种教育的危害远远大于那些优等生带来的教学成绩。
学校不仅不应该放弃差生,反而应该对那些差生倾注更多的精力,给予更多的关爱,引导他们奋起直追。因为拯救一个差生,远比成就一名优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能体现出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