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蝶变:从“钢城”向“港城”华丽转型
建议把食品安全纳入官员政绩考核
下一篇4 2016年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郑蒲港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
马鞍山蝶变:从“钢城”向“港城”华丽转型

□ 星级记者 俞宝强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2016年的大门,作为安徽“东大门”、八百里皖江“桥头堡”的马鞍山,实现了由“因钢立市”到“以港兴市”的华丽转身,完美演绎了一座新城的蝶变之旅。

蝶变之旅:不等、不靠,华丽转型

提起马鞍山,很多人会想到钢铁。的确如此,这座城市“因钢立市”,进而成为享誉全国的“江南一枝花”。不过在进入“十二五”时期之后,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迫在眉睫。

2012年,历史给了马鞍山这样的机会。2012年1月4日,在凌晨刚刚搭建完毕的工棚里,“郑蒲港新区指挥部”揭牌。历史决定了,郑蒲港一“出生”便要狂奔。马鞍山以国际化视野、现代化标准来考量郑蒲港新区,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提出了“港城一体、产城一体、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安徽江海联运枢纽中心和现代化新城区,建成皖江城市带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中下游地区“产城港”一体的现代港口新城。

今天,你再到郑蒲港新区,当初的田野阡陌,已是塔吊林立,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排排厂房整齐划一。四年间,交通设施显著变化,能源、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斐然;围绕“重型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新城商贸”三大产业,一批项目陆续进驻。截至2015年底,郑蒲港新区累计完成投资18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5个,协议内资405亿元、外资1亿美元。

如今行走在3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上,郑蒲港新区那些发展的格局和情怀,已经初具雏形,俨然已成为马鞍山乃至皖江地区熠熠生辉的“明珠”。

筑巢引凤:打造国家级试点示范区

郑蒲港新区在加快建设核心起步区同时,更注重做到“三个延伸”,即把公交、自来水、燃气、污水处理等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公交道路,沿路配套水、电、气、路段设施,使规划保留的约50个村庄既有田园形态,又配套城市一样的基础设施,让村民享受城里人的生活便利。

筑得好巢,引金凤。完善的配套设施,优势的港口资源,吸引了大批项目落户新区。“所有的招商项目,都要符合围绕新区发展规划。”在新区管委会招商局副局长陈元传眼中,围绕重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城商贸、临港产业四大主导产业,推动招商工作由政策招商向平台招商转变、传统服务向延伸服务环境转变、企业独资向多元化投资方式转变,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四年的努力,目前“园中园”合作取得突破,与深圳盐田港集团合建码头二期及临港产业园,与全国台企联合建立台湾中小科技企业孵化园,与上海外高桥保税物流中心合作开发综保区。引进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材料学院在新区设立高新技术研究院、金属材料研发中心等科技研发中心2家……

融合崛起:点亮“皖江明珠”

“十二五”期间,马鞍山提出了“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桥头堡”当属港区资源突出的郑蒲港新区,新区也是抢抓这一发展机遇,逐渐成为长江经济带上一颗耀眼的“明珠”。2014年12月26日,马鞍山郑蒲港一期工程正式开港运营,这个长江流域最后一个、也是安徽省长江北岸唯一一个万吨级深水港口正式起航。

围绕建设外向型临港制造业基地和国家级物流进出口基地,郑蒲港不断加快港口建设,在郑蒲港一期开通运营后,新区还申报了二期8个万吨级兼3万吨码头项目,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与盐田港达成港口合作,总投资19.2亿元。围绕港口“公、铁、水”集疏运体系,支撑港口的48公里起步区路网也已经成形,总投资10亿元的347国道拓宽改造全线建成通车,投资22亿元的北沿江铁路郑蒲港支线项目将在年内动工。

郑蒲港融合发展的全面深化,使打造八百里皖江江北大港、建设安徽省江海联运枢纽中心,正在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全省融入长江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正在夯实。港通五洲四洋,盛世一江两岸。郑蒲港的建设对马鞍山来说仅仅是实现梦想的开端,现在马鞍山正继续推进港口建设,加快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前沿配套区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年通过能力1亿吨、产值1000亿元的“大港梦”。光彩熠熠的郑蒲港,将成为马鞍山乃至安徽递给世界的又一张亮丽名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