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来袭,民众无需过度恐慌
冬末春初,慢病患者调养要“动补”
正月里养生 衣食住行各有讲究
下一篇4 2016年2月2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寨卡”来袭,民众无需过度恐慌
疾控专家称省城传播风险低,防蚊灭蚊可防范寨卡病毒
 

寨卡疫情的快速蔓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月20日,我国内地又确诊一例寨卡病毒病输入性病例,至此,我国的“寨卡病人”达到三位。“寨卡”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传播途径是什么?合肥市的寨卡病毒传播风险高吗?记者昨天采访了合肥市疾控专家。

身世

寨卡并非新病毒,“诞生”已69年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寨卡病毒”是一个新名词,那么这是一种新病毒吗?

当然不是。合肥市疾控专家介绍说,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该病毒。此后,多个国家有少量散发病例报道。2007年,西太平洋国家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生首次寨卡病毒疫情。

2015年5月巴西报告本轮寨卡疫情首例病例,截至2016年2月15日,已有35个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多个欧洲、亚洲、北美国家和地区报告输入病例。

危害

孕妇感染或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寨卡病毒有多可怕?据了解,人感染寨卡病毒后,仅20%出现症状,且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并可伴有非化脓性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全身乏力以及头痛,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恶心、腹泻、黏膜溃疡、皮肤瘙痒等。症状持续2~7天缓解,预后良好,重症与死亡病例罕见。

虽然该病绝大部分患者病情轻微,但少数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如格林-巴利综合征等)。另外,在本轮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加之近期美国科学家从小头畸形死亡患儿脑部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疾控专家表示,该病主要通过蚊媒传播,即蚊子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此外,还有母婴传播、输血传播和性传播(罕见)。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由于该病在本次南美流行前病例很少,因此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都对其普遍易感。

释疑

合肥传播风险低,民众无需过度恐慌

既然寨卡病毒这么可怕,那么合肥的传播风险如何呢?疾控专家表示,合肥市目前尚未发现寨卡病毒感染者,且寨卡病毒病疫情风险很低,民众无需过度恐慌。

据介绍,寨卡病毒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伊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花蚊子”,被咬到后,身上会起一个大红疙瘩,奇痒难耐,有的人还因抓破疙瘩引发感染。不过这种蚊子只占合肥市蚊子总数的1%左右。

不过疾控专家也提醒,日常生活中还是要注意防蚊灭蚊。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

民众若去南美洲等疫情流行地区旅行,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南美洲等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同时,有自寨卡病毒病流行或有病例报告的国家和地区回国的人员,在两周内出现发热(多为中低度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主动说明上述旅行史。

接诊发热患者的医务人员在做出疑似寨卡病毒病病例诊断前,应详细了解患者是否具有发病前14天内在有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的流行病学史,并尽量排除登革热等类似疾病诊断。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