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首传诵广远的徽州民谣,让我们知道明清时代显赫的徽商最初始的状态。他们是被逼仄的环境丢出来的一群人,是农耕时代非主流的一群人。这些源自深山僻壤,“流寓四方”的徽商为何能在天南地北落地生根,站稳商埠,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是如何在陌生的世界里打拼,最终形成“无徽不成镇”的盛景?今天,我们探讨的徽商精神,其实就是为了解答这些疑问。
提炼徽商精神,用现代语言表述,那就是:有底线,有毅力,有格局,有理想。这些,也是我们现代商业需要的精神内涵。
有底线:诚信为本,义利双行
徽商的商业道德体现在:一是以义为先,重义轻利;二是重承诺,崇信誉;三是诚实经商,童叟无欺;四是货真价实,讲求质量。具体到经营策略上,就是以德治商。徽商不惑于眼前利益,绝大多数徽商秉承的经商原则是“一切治生家智巧机利悉屏不用,惟以至诚待人。” 他们认为商家与顾客的关系是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因此,徽商大都通过持续的努力去建立良好的商业信誉,并将商业信誉看作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烈的品牌意识。
有毅力:脚踏实地,百折不回
徽商多由小本起家,从小商品和土特产品起步,或通过学徒、打工积累经验,伺机发展。在许多成功的徽商背后都各有一段辛酸史。大盐商鲍志道,家贫,11岁被迫离家跟人学会计,20岁,给一个扬州盐商当伙计。由于长期助人经商,耳濡目染,逐渐成为驰名遐迩的扬州巨商。著名徽商汪应享,苦于无资金经商,其妻便将珍藏的嫁妆全部拿出变卖,支持丈夫经商,自己在家中过着十分清苦的生活……这样的商人在徽商中数也数不清。徽商精神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不怕挫折,锐意进取,可谓“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三贾,三贾不利犹未厌焉”,正是这种韧性,才使得徽商得以雄起阡陌,名振四方。
有格局:不囿成见,眼界开阔
几千年封建传统认为“天下之民寄命于农”,而徽州人能因地制宜,因时变通,不为正统思想所束缚,走出了一条“寄命于商”的新路。徽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流寓四方,获得“无徽不成镇”之美誉。有的徽商还从闽广扬帆出海,从事海外贸易,将经营活动扩展到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和葡萄牙。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正是因为徽商不囿成见,眼界开阔,才能在规模经营中做大做强,才会创造出广阔的事业天地和人才培养平台。
有理想:贾而好儒,移风易俗
徽商不但在自己的经商实践中承传和创新了儒学义利观,把“贾而好儒”特色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铸就了几代儒商的形象。还回归乡里,将资产大量投资于徽州的教育和文化,直接创造了灿烂多彩的徽州文化。有徽商才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徽派古村落;有徽商才有徽班进京的辉煌;有徽商才有徽州工艺的百花齐放;有徽商才有“千村不废诵读”的教育盛景;有徽商,才有“东南邹鲁”的赞誉;正是徽商形成并塑造了徽州的庞大乡绅群体,引领着徽州地域的乡土文化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范本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