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行走古徽州,触动你最多的未必是山水绝美,而是人文深蕴:聚族而聚的古村落,儒学浸润的徽州人。而这一切,得益于千百年来从这里走向世界又始终心牵桑梓的徽州商人。翻阅史册,千古新安郡(今黟、歙、休宁、祁门、绩溪、婺源6县范围)先后经历三次人口移民潮,本是穷山恶林之地,却走出了中国第一大商帮:徽商。其发轫于两晋,活跃于两宋,全盛于明清,今日那些山水之间大大小小的财富与文化高度融合的村落就是无言却有力的历史明证。
中华商史上,徽商、潮商、晋商执华夏商帮之牛耳,而近代史上,唯徽商最盛。这与其“执儒行贾”的特色分不开的,徽商的文化素养在各地商帮中堪称第一,最终成就了明清史上“士商合流”的商界奇观,胡雪岩即为代表之一。
在汉口,徽商商会集聚之地谓之新安会馆,其中的文化意义超越商业本质,纵观全国徽商商会名称,多是文化味浓过商业味。徽商白天经商晚上读书,把庞大的商业帝国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之上,注重商业道德建设,这是其雄视天下的重要原因。史载从乾隆到嘉庆的70余年间,同样经营两淮盐务,徽商子弟265人读书入仕,同期晋商子弟入仕22人。这种看似“三心二意”的执儒行贾却换来了徽商的鼎盛,“无徽不成商”叫遍天下。执儒行贾不仅表现在徽商在当时社会的长袖善舞,更多体现在徽商人博大长远的家国情怀上。今天,我们行走在古徽州,叹服于精美绝伦、体系完备的古村落,应该想到这正是徽商的家园情怀体现。退则回馈家乡、兴学扬善,出呢?则国家意识至上,匹夫担当可赞。早期徽商不辞辛苦,运粮戍边,明中后期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近代徽商为抵外侮踊跃捐资捐物。1805年黄河淮河水灾泛滥,仅扬州徽商就捐大米6万石、白银2000万两。在济世救国的豪阔出手背后,是徽商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不变传统。
别忘了在坚守儒家伦常、做大商业资本的同时,不懈创业、敢于创新也是徽商的显著特征。徽商人大多从小接受良好的家世教育,往往在张弛万变、风云诡谲的商界中眼光独到、意志坚定。他们一般都从小离家,多数像胡雪岩一样,从学徒做起,足迹遍及全国甚至东亚、西班牙等地,即使受到挫折,也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明清之时,经商成为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之巨,称其“万众创业”丝毫不为过。无论“徽骆驼”还是“绩溪牛”都是对徽商精神的总结和致敬,今天,这种精神仍然是创业者的不二法宝。在创新方面,契约精神应该是徽商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凡事“立字为据”的做法曾让徽商一度受诟,但其中的契约精神和法治追求正是商业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另外,走遍全国、远渡重洋的商业开拓精神,商儒并行、利以义制的创新实践,对会票制、合股制、伙计制的创新完善,都是徽商为现代商业文明所准备的一堂堂不可或缺的启蒙课。
时代变迁,徽商再起。胡庆余堂、王致和、张小泉、同庆楼、胡玉美等百年徽商品牌,在现代商业框架下仍然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新徽商已在国际化背景下走得更远、更稳健。相信,再次光耀的徽商精神,于国于民仍是福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