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出版产业走向海洋走向深蓝
“蛟龙”海试不为人知的曲折历程
“英雄船长” 和他的海洋维权之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1月19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蛟龙”海试不为人知的曲折历程

□ 记者 王涛
 

2012年6月24日上午,我国“蛟龙号”成功下潜到7020米的马里亚纳海沟,打破了日本人创造的6527米的世界纪录。在我们为深潜事业的辉煌成就而欢呼的时候,光环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艰辛。采访中,刘心成向记者讲述了“蛟龙号”海试遇到的种种困难。

1000米,通信不通几欲夭折

200米海水以下就是绝对黑暗的世界,随着深度的增加,无线电信号也会被海水屏蔽,我国科学家成功掌握了在深海通信的技术,这在世界上有能力开展深潜研究的国家中是唯一的。

但由于深海中通信信号十分微弱,母船本身的噪音会极大的影响信号接收,导致通信不通,这正是 1000米级海试遇到的最大拦路虎。因为这个原因,几乎要中断海试,打道回府。在这种情况下,“蛟龙号”的母船“向阳红09”船长力挽狂澜,创新操船模式,终于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这才有了海试的延续。这一模式至今仍在应用。

3000米,检测报警情况莫名

3000米级海试最大的拦路虎是接地检测报警。蛟龙号下潜到1800米以下时出现接地检测报警,返回到1500米以浅后故障现象消失,查找不到任何原因,海试又一次面临“打道回府”的危机。

面对困境,潜航员以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在报警发出的情况下在深海中停留一个小时,终于把故障“逼”了出来。原来,在陆地上拇指粗细的电缆,到了深海,受到压力作用,只有筷子的细端那么粗,横截面积大大减小,导致其中一根导线出了问题。

5000米,狂风巨浪惊险分秒

5000米级海试是在东北太平洋进行的,最大的困难就是大风巨浪。一次下潜试验时,海上风力达六级,涌浪高2.5米,潜水器入水时上下颠簸、左右摇摆厉害,“蛙人”艰难地爬上潜水器顶部,利用涌浪上抬潜水器的瞬间迅速解脱主吊缆。正当“蛙人”起身欲将主吊缆移出潜水器顶部,一个大浪打来,将他掀入海中,此时潜水器拖曳缆尚未解脱。紧接着另一位“蛙人”迅速爬上潜水器,涌浪将他身体多次淹没,他屏住呼吸,一手牢牢抓住潜器扶手,一手解脱龙头缆,完成了一次艰难、惊险的布放作业。

人物简介

刘心成,曾任海军装备部处长、北海舰队青岛基地装备部长,青岛保障基地司令员,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中国海监北海总队总队长。现任中国科学院三亚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首席顾问,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担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临时党委书记,组织参加蛟龙号1000米、3000米、5000米和7000米级海试。曾担任海上编队副指挥员,组织指挥了我国政府宣布钓鱼岛领海基点基线后,中国海监船舶编队首次对钓鱼岛海域维权巡航行动。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中国·安徽省合肥市黄山路599号 皖ICP备10200519号-2
所有内容为安徽市场星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Copyright® 2007-2021 安徽市场星报社网络部 All Rights Reserved(最佳分辨率1024×768)
广告垂询电话:0551-62815807 新闻热线:0551-62620110 网络部:0551-62636377 发行部电话:0551-6281311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