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会宁警察招考引发教师离职潮,在新招录的189名警察中,有171人原来是教师,这些教师多为青年骨干,其中有小学校长、幼儿园副园长、班主任等。大批教师报考警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基层教师待遇低,而警察的待遇则普遍比其他机关事业单位高。(8月12日《中国青年报》)
甘肃会宁因盛产高考状元而被誉为“状元县”。171名年富力强的教师,争先恐后地考进警察队伍,将这种现象称为“教师集体大逃亡”,并不为过。从表面看,这是一种正常现象,表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高,在招考竞争中具有绝对优势;但从深层次分析,这更是一种反常现象,暴露出了行业差别和不公,更折射出了教师恶劣的生态环境。
毋庸置疑,中国教育最薄弱的环节在农村,教育不公的重灾区也是农村。比如,乡村教师工资普遍偏低,见证了城乡教育之间的巨大差距。再看甘肃会宁,虽然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许多高学历人才,被誉为“状元县”,但“老师苦教、学生苦读、家庭苦供”,成为“状元县”的一种标签;尽管当地教育界将这种反差,“包装”为“会宁精神”,但这种悲情式的自慰,难掩教师的生存窘境。特别是171名教师“投奔”公安,集体“背叛”教育事业,更令“状元县”蒙羞。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教育更加重视,政策更加倾斜,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有了很大提升,教育的发展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不容忽视的是,在教育的园地,也有“春风吹不到”的地方,一些现实问题和困难,既困扰着教育,也困扰着教师。特别是在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涉及教育的投入难以到位,涉及教师的待遇难以落实,教师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无法保障。比如,在甘肃会宁,教师工资比警察少900多元,谁不想“人往高处走”?
教师争考警察,值得当地政府反思。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要求各地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6月8日,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表示,依法保障乡村教师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是重点之一。如果地方政府不进行积极呼应和良性互动,乡村教师心中的美好愿景,恐怕又会成为纸上画饼。特别是一个“状元县”,如果留不住教师,势必会对各地教师队伍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地方政府不能以经济贫困为由,对教师恶劣的生活环境袖手旁观,一味地去“等靠要”,乞求国家救济和社会资助。如果地方政府把义务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哪怕经济再困难,也会有解决的办法。比如停建一些楼堂馆所,压缩一些“三公消费”支出等等。特别是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作为一句口号,刷在墙上,挂在口中,而要真正落实到增加教育投入的具体行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