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在回复广州市政协提案时提到,市民在使用公厕后,做到便后冲水者竟不足三成。(8月6日《北京晨报》)
便后冲水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如果是在家里上厕所,肯定谁都不忘,按说已经形成习惯了,可为什么在公共厕所,多达7成人却不能保持这种习惯动作了呢?可能会有人将其归结为人们缺乏公德意识,但实际上,公德的养成,不仅需要个人内在修养的提升,也需要外在环境的配套与提醒。
就公厕冲水按钮的设置来说,因为多数都是手动按钮,在那样一个环境,恐怕很多人即便有心想冲水,但也会担心按钮会弄脏自己的手,心有顾虑,而最终会放弃冲水。
如果公厕冲水按钮都改成脚踏式的,人们在冲水时,也就没有了弄脏手的顾虑,即便依旧会有一些人不讲公德,但对于那些只是因为怕弄脏手而不冲水的人来说,无疑是促使他们保持好习惯的一个契机。而一旦多数人都选择便后冲水,就会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作用,同时也会给少数不讲公德者造成舆论压力。
“公厕冲水者不足三成”不只是道德议题,还更多地牵涉到公共设施的人性化设计问题。因为道德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和外部环境紧密相关,在一个温暖贴心的环境中,多数人的道德意识都会处于较高水平。所以说,面对便后不冲水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只谴责当事人的不讲公德,也要看到有关公共设施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改进完善,让使用者感觉到暖心暖肺,如此一来,人们对于道德行为的践行,才会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