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官网发布《2014年广东省收费公路统计公报》,记者从中发现,2014年度,全省收费公路通行费收入为452.3亿元,支出总额为448.4亿元。全省收费公路去年盈利3.9亿元。而在6月11日省交通运输厅曾公布过一次《公报》,里面的数据显示去年亏损28.8亿元,关于此次“扭亏为盈”的原因,省交通运输厅方面解释,之前统计数据有误,这次发布的内容是后来核实过的。(6月30日《新快报》)
统计数字应由真实而精准的事实支撑,收费公路的统计作为一项严肃的事情,真实性当处于优先位置。虽然无论于专业还是法律的层面讲,出现统计误差属于正常现象,然而收费公路的统计数据,从亏损到盈利的逆转,还是让人有些难以琢磨。在“越收越亏”的现实语境下,每一次“统计有误”的出现,都会让人产生更多的质疑。
对很多人来说,心中依然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疑问,即“这一次统计的数据就是准确的吗?”若是没有第三方的审核与审计,作为利益相对方的交通管理部门,既充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其公布的数据究竟基于专业精神,还是所谓的道德良心?是对统计法的恪守,还是各种巧妙包装下的出台?在时下的官方统计数据下,“算错了”或者“有误差”成了一个万能的理由。
真相如何,后面似乎缺乏权威的审计数据作为佐证。为争取资金就多报一点,为应付舆论就少报一点,反正数据如同“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多少都由“一张嘴说,一支笔写”。于是一个怪异的现象便出现了,同一个县在排名上既可以成为百强县,又能够成为官定的贫困县。“一县两帽”的统计靠什么来核实,其真实性又靠什么来保障?在统计数据普遍真实性不足的语境下,谁又知道第二次公布的数据就一定是真实的?长期以来,国家公布的GSP数据和地方上一直存在差距,且这种差距越拉越大,始终得不到解决。表面上是所谓的“统计口径”问题,实质上还是利益束缚未能打破,统计法律权威无以彰显,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
高速公路收费事关公众利益,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一段时间以来,围绕高速公路收费是否“到期即停”的争议,最后也变成了一个数字游戏。收费公路统计从不公开到公开,确实体现了一定的进步。然而从很多地方公布的数据看,“越收越亏”成为普遍现象,从而也为“延长收费”提供了依据,也让公众对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强的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再因“统计有误”而发布不同版本的数据,只会让其公信力严重下滑。
算错了的公路收费还缺一个解释,其间既包括公布数据的机构,对何以算错、怎样算错、错在何处的详细说明,又包括负有监管之职的审计或统计部门,以何种办法对其真实性进行把关?公路收费是亏是盈,能否有一个常态化的数据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