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的钟启章身兼广东惠东县政府办副主任和惠东县珠三角产业转移园管委会主任两职。3月19日,多名债权人收到钟启章写有“对不起”等内容的短信。20日,钟启章三兄弟及其家族10多人全部“失联”,许多债权人顿感不妙:一向被认为财大势雄的钟氏家族留下了14亿元的巨额债务窟窿。(6月22日《北京晨报》)
从1984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党政机关在职干部不要与群众合办企业的通知》,到2010年2月《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发布施行,31年间党和政府发布涉及“禁止官员及亲属经商”规定将近20份,不过现实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官员经商办企业现象大量存在,很多还以“集体化”形式存在,并因之出现了法不责众的局面。比如今年年初,有网友爆料,渭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数十民警入股到车管所的劳动服务公司,按月领取不菲的红利,而该公司从事审验车、挂牌等相关辅助服务。
权力的影响与干扰之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成为一种潜规则。正是看到了权力对市场行为的主导力,才使得“官员”两个字成为最大的信用担保。科级官员能够撬起14亿元的杠杆,跟其身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那些债主眼中,在多个重要经济部门当过领导的钟启章是不折不扣的实权人物,有权力这个金字招牌,谁都愿意跟他做生意,也愿意把钱借给他。至于后面的风险,职务和权力则可兜底。毕竟职务的后面是权力,而权力的背后则是资源。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共识,则是因为普通人见证了权力的威力与厉害。比如大量的贪官落马之后,其有一个共同的行为方式,无非就是利用手中的财权、行政审批权、资源配置权、人事任免权等公权力去置换私利。可以说,这样的身份默认与价值肯定,恰是建立在对权力的迷信以及权力制约失范的基础上。尽管大家知道官员经商办企业属于违规违纪行为,然而与其合作者依然趋之若鹜,其间原因就值得正视和反思。
科级官员欠债14亿失联,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权力约束的命题。建立成熟的市场体系,实现对社会的依法治理,就离不开对权力的规范与约束。对于监管层面而言,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有了好的制度是一回事,如何执行到位是另一回事。若连官员经商办企业的行为都始终得不到解决,20余个文件都无法对其进行遏制,钟启章式的红顶商人还大量存在,那么又如何进行更为有效而全面的权力管控?官员成“信用担保”映射监管失效,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强大破坏力,还仅仅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