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他们夫妇提前发现墙出现了裂缝,挨家挨户敲门呼喊,才让我们全部安全撤离。”站在楼房垮塌的废墟前,一名住户这样告诉记者。9日凌晨,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桥镇鱼芽社区河边组一栋居民楼垮塌,没有造成人员伤亡。该居民楼高7层,有68名住户。深夜里将邻居全部喊出楼房的是骆开素和她丈夫姬元奎。(6月10日《中国新闻网》)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姬元奎夫妇挨家挨户敲门呼喊,救出68位邻居,避免楼塌人亡悲剧的爱心善举,充分彰显了邻里之间守望互助的温馨与担当。相对于一些地方呈现的老死不相往来的邻居“隔膜”现象,其难能可贵的正能量不言而喻。不过,在我们为“中国好邻居”大声点赞的同时,又不能不对住户撤出与楼房垮塌仅有30分钟之隔的危险情景而心存余悸。“夫妻喊楼救人”的大爱背后,何尝不折射出危房预警缺失的社会隐忧。
诚然,7层高楼深夜垮塌、68人安然无恙,的确创造了难得一见的人间奇迹。但稍具社会常识的人都明白,所谓“奇迹”不过是由众多“偶然性”因素集聚而成的特殊个例,不能指望其会复制于每一栋存在安全隐患的危楼建筑。可以想见,如果不是姬元奎夫妇的当晚迟睡,且对楼房垮塌征兆具有足够的风险警惕与职业敏感;如果这对夫妇只是“莫管他人瓦上霜”和“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自私势利之人,没有敬重生命、乐善好施的柔情热肠和责任担当;如果楼房垮塌没有为夫妻俩的敲门喊人和住户撤离“留”有弥足珍贵的半个小时……悲剧的发生或将难以避免。
由涡轮机发明人提出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告诫人们: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其着重强调的“事故发生是量的积累结果”和“再好的技术,再完美的规章,在实际操作层面,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的两条启示,当具有普遍性的灾难预警意义。尽管导致这幢居民楼“自行”垮塌的真正原因,尚有待当地官方的后续调查。但基于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认知常识,人们不能不对其垮塌前是否存在有结构性缺陷或建筑质量问题等“人祸”隐患产生疑问。而这种“隐患”的发现与规避,却不能寄望于“喊”而必须靠“管”。
居民楼半夜垮塌,成就了一段“中国好邻居”的美谈佳话,但也暴露出政府主管部门对房屋建筑质量的监管缺位和危房除险的预警缺失。人命关天,安全为上。只有将房屋质量监控真正置于常态化、机制化管理而不是临时性、突击性检查,“半夜楼塌”的危险一幕才有望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