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欣美
信息爆炸、大数据时代、数码时代等名词都是现今社会的缩影。若问我,如今社会最不缺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回答:信息。
微博、微信、QQ等社交平台,可谓是信息舆论的传输介质。老百姓的生活已逐步离不开它们,评论或转发是我们态度的体现。哪怕与我们毫无干系。
信息时代的特征就是,人与人在信息层面上被无限逼近地链在了一起。千里之外的灾难,我们患难与共,群众的参与感被充分激发出来。一个重大事件的发生,打开各种社交软件,都会被“今夜我们都是XX人”所刷屏。微博上会看到许多烛火的转发,“珍惜”又会成为一次高频词汇。
2015年1月7日,巴黎《查理周刊》的恐怖袭击事件,瞬间轰动全球。1月9日,巴黎、里昂、马赛等地共有超过10万人举行静默集会,人们高举“别害怕”、“我就是查理”等标语,向遇难者及媒体工作者致敬。
信息舆论有时候会演变成一种挟持,总会有人桀骜不驯。于是,有人说:“我绝不赞成杀人,但我也不是查理。”在巴黎街头百万人大游行中有这么一张照片:一个褐发男子在游行队伍里举着一块牌子——“我不是来支持谁,或者反对谁,我只是喜欢拿一块牌子在街上走走。”
当下一起新闻事件的爆发,犹如“蝴蝶效应”般,能够在全球掀起一阵波澜。对新闻信息的描述,大多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偏向。许多新闻工作者会说他们只是客观地描述事实,但潜移默化之中,已奠定他们的情感基调。世界第一女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一直坚信,新闻不是简单的报道事实,这其中一定有撰写者的情感。
一个信息的出现,人们貌似已不习惯独自思考,随波逐流成了最便捷的方式。在社交平台上若没对重大事件表态,不亚于今天没吃午餐。
信息的出现,是为了人类更久远的发展。但若其成为一种挟持,只会成为阻止社会进步的反作用力。最近,“duang”一词在国内成为了热门词汇。打开社交媒体,许多人都“被知道”duang。直到此时,我仍在努力感受“duang”的魅力。但能力真的有限,无法跟上大众的脚步。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则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做一个信息的主宰者,而不是“被信息”。世间的一切没有完全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不同人心中被唤起的异样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