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3月30日从国家级传统文化课题研究小组获悉,国内第一套自主研发的高中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即将出版,预计今秋进入课堂,开展新课程实验。值得一提的是,在高二学习的《道德经》将原文全本讲解。该教材为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和“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联合科研项目,由总课题组传统文化教材研发基地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整合与编著。(3月31日《京华时报》)
古代读书的少年,15岁之前必须熟读四书五经,他们对国学经典的熟稔和了解程度,足以让现如今的古代文学博士望尘莫及。然而,自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下令废除少年读经堂之后,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却是——近一个世纪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的结晶几乎已被人们全淡忘了。最终造成的局面是——现在几乎没多少人能正确地答出四书五经为何物。仅从这一点而言,大量国学经典被重新纳入教材、迎回课堂、受到重视,看似是在怀旧和复古,其实是在寻找我们已经近乎失落的传统文化的根基。
由此,又不禁让笔者想起曾经在某一期《读者》上面,看到的一篇文章,是一个专家对语言匮乏的现代人的讽刺,其中提到:现代人不会说“虽千万人吴往矣”,只会说“老子跟你拼了”;不会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MM,我要跟你结婚”;不会说“恻隐之心”,只会说“我可怜你”……看起来好笑,细想之下无限唏嘘。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衬出现如今国人身上所折射和显现出的“传统文化”之羸弱、之贫瘠。
由此足见,无论是从传承传统文化——弥补国学经典曾经的“断档”的角度考虑,还是从挽救当下国人“国学素养”之羸弱、之贫瘠的现实出发,“国学经典入教材”都是在寻根,弥补曾经的断档和失去,而不是在怀旧和复古。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