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今年终于考上了斯坦福大学的语言学博士。五年前新工作刚入职,他就立下目标,自己的终点不应该在此,他喜欢写文章、做研究,想继续深造完成自己的心愿。好友家里并不足够富有,不可能任由他不工作全力以赴准备博士申请。于是他选择了边工作边完成这个愿望。但是这份工作每天都很忙碌,自己的时间并不多,他明白自己不可能一蹴而就,于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几年规划。
第一年,他利用工作之余准备托福和GRE。那一年,他将工资的很大一部分用于考试,暑假竟然疯狂到隔两三个星期就考一次。我们当时笑称他简直是以考代练。经过13次的冲刺,他的托福终于考到了一个理想的分数。
第二年,他开始自学日语、韩语和法语,这对申请语言学专业是很有帮助的。我自认是一个很早就会起来工作的人,但是几年来从来没有早过他。每天清晨都可以看到他戴着耳机,在一个本子上仔细抄录或者写一篇外语文章的身影。然而,从这一年就开始试着申请的他并没有考上,任何一所学校都没有向他伸出橄榄枝。他总结了自己的问题,认为可能是“科研潜力”这块还不够具有说服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只要是能参加的学术会议,他都尽可能地投稿,保持一年两三篇的频率。
第三年,他修改了自己的申请书,加入了很多新的内容,又一次信心十足地递交申请。结果仍然一无所获。这一次他有点灰心,对自己有些怀疑,但还是积极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晚上去上夜校课程,平时没事就去附近的语言学系给教授做免费的志愿者,帮忙参与一些简单的项目。
然而第四年,还是没有任何录取的消息。我开始小心翼翼地跟他谈论这个话题,也听到了周围人们的质疑:“他不是一直在准备吗?怎么还没有考上呢?”我想他一定心里压着一块石头,我实在不忍心轻易刺激到这样一个有梦想的年轻人。然而,从外表看,他似乎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仍然每天利用上班之前和下班之后的时间保持并提高着自己的三门外语的水平,论文发表数继续逐年增加,英语学术写作能力也进步了不少,更不忘趁着中午的休息时间拿着自己常年订阅的《经济学人》杂志翻看几篇文章。
转眼已经到了2015年,这学期开学第一天,他带着一种神秘的微笑来到我的座位旁,轻轻地,不想太声张地告诉我,他考上了,这一次,是斯坦福。我突然心中不由地涌上来一种感动。为他骄傲,用青春最美好的五年,经过每年的踏实耕耘,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虽然读博可能只是这个梦想的开始,但这将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开始。
有时为了一个目标,我们急于摆脱一切阻碍我们前进的屏障,希望解开束缚放手一搏,但是现实的压力常常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即使我们真的这么做了,失败的压力也会因此放大,令我们喘不过气。何不把实现目标的时间稍稍拉长,给自己一些沉淀的时间,也许会有更大的收获。